清代中叶,随着盐板晒盐技术的推广,岱山盐业产量不断提高,在浙江省内首屈一指。岱盐行销江浙一带,东沙古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渔盐之乡。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整顿盐务,湖州南浔巨商张颂贤逐渐垄断江浙盐业经营,委派同乡担任“甲商”,先后有沈平章、周庆云等前往岱山经营盐业,这些湖州商绅,亦儒亦商,注重公益,对岱山文教事业也颇有投入,值得在岱山盐业史上记录一笔。
一、湖州盐商沈平章的身世
沈氏是湖州望族,沈平章出生于湖州北门八十六庄西南汇的沈氏一族,这是一支以经商起家、儒商并济的大家族。沈平章的父亲沈树勋,还是举人。沈家经商致富,惠及乡里,家族经常捐款资助邻近村落的贫困者,对“无力耕种之家悉贷以资”,浙西大水倡捐家谷,并设粥厂赈灾,善行颇多,家风敦厚。
沈平章,生于道光壬辰年(1832),字慰农,又字退之,号协轩。沈平章是例贡出身,是花钱捐来的贡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难以在科举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父亲过世较早,为了家庭产业,年轻时代沈平章就毅然转身投入商界。清末大学者俞樾先生说他“承其家学,而不屑为章句儒,落落有大志,以母老弟幼弃儒而贾”。经商不到十年,就成为当地巨商,“乡人赖以举火者数十家”,他也帮助很多乡邻解决生计并实现致富,可谓造福一方。有了资本,沈平章也捐纳买官衔,为花翎三品衔,湖南候补知府。这个知府,其实是有名无实的。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席卷浙江各地,沈平章出钱出力,与其叔父沈廷枫协办湖州郡北团防及江浙太湖巡防,与太平军多次作战。战争期间,很多乡民流离失所,“君悉收养之”。沈平章也善于走上层路线,与官府关系极好。湖州城被困,沈平章募集粮食,运储郡城。到后来湖州城被太平天国攻破,沈平章轻舟逃亡上海,结识了晚清政坛大咖李鸿章,他还向李鸿章请兵打回老家,李鸿章告之以时机尚不成熟,“孤军深入虽得之不能守”。虽然李鸿章没有同意沈平章的请求,但还是很赏识他的勇气,为其日后经商营造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此后沈平章奔赴淮扬,经营盐业。
战乱结束,沈平章奉母而归湖州乡里,清理产业,垦辟荒田,凡是租种其田者皆优惠租费,有流落难民则给以救济,治病送药,又捐资送其返乡,沈平章做了很多善事。
沈平章是一位侠义之士。据俞樾在《沈协轩七十寿序》讲述一个故事,说沈平章早年发迹之前,去某地押运食盐,与某官员一起去的,遭遇风灾,船毁盐失,“亏空公帑无算”,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那是要赔偿的。沈平章就对那个官员说:“君以官为家,不可一日失官,我请任其咎,乃独任之。”你是当官的,官位、铁饭碗不可丢,这一次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责任!经历十多年,辗转贷款、借款、还款,终于结清了这笔赔偿巨款。而某官员后来闷声不响,沈平章亦就不提这一桩事。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军退出浙江,盐区重新设官统制,加强缉查,打击私盐,湖州巨商张颂贤逐渐垄断江浙盐业经营,并约请诸盐商收余姚、岱山盐民的私盐,轻课减价,惠及盐民,断绝私盐来路,达到官商两利。
张颂贤多次请沈平章出山以助他一臂之力,沈平章一开始以忙于农事而婉拒。后来经不住张颂贤的盛情,沈平章出而为之规划。“张氏之业,勃然而兴”。
当时的两浙盐务分四所,即杭、嘉、松(指上海松江,也属两浙盐务管辖)、绍,以沈平章为嘉兴所甲商,负责收购岱山盐场的盐,甲商就是盐区的总负责人,类似于总承包商。
清代的食盐运销基本沿袭明代,按地区划为行盐范围,称为“行盐疆界”。盐销区一经划定,产区与销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关系,盐商只能在规定的盐场买盐配运,按规定的路线转输,然后在规定的引地销售,不许越界销售。沈平章负责在岱山盐区采购,定向销往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设在东沙镇的盐商收盐机构因此称“五属公厫”。
岱山孤悬海中,风涛不测,沈平章不避险阻,到岱山经营盐业,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二、沈平章在岱山的盐业经营与公益事业
晚清大学者俞樾在沈平章七十大寿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沈协轩七十寿序》,文中介绍了沈平章在岱山的主要活动:以岱事自任,设商厫,定收数,稽盐板,议盐价,向之私盐悉化为公,又设幼塾课沙民子弟,化其顽梗,设米市平价出粜,备板户青黄不给之需。更设水师巡船,使扼要口,以缉外江之私贩而杜内河之灌注。大府亦深倚君,遇事必咨之,两浙盐务日有起色矣。
在商言商,对盐商来说,私盐是影响其经营业绩的头号对手,因此沈平章等人着力打击私盐活动。一是抓好盐业产区管理,稽查盐板,对盐业产量心中有数。光绪七年(1881),缉私局委员傅泽鸿,会同甲商沈平章、定海厅同知颜钟?、防营统领成邦干到岱山核查盐板数量,岱山各庙推举绅耆八人为盐务董事,又在盐民中设立“板长”三十九人,查实盐板数量,钉定烙印,发放“板照”,除渔业加工用盐外尽数缴厫收购,严禁私盐留存销售。二是规范收购价,每斤价定四文一毫,保障盐民基本利益。三是抓好销售片区的运输管理。针对苏南地区的私盐行为,沈平章建议增设水师巡逻,加强口岸管理,使私盐船无处藏身。
为了处理好官商关系,安抚盐民,促进盐区社会经济稳定,沈平章也做了一些造福岱山乡民的公益善举。
其一是出资修建东沙“海天一览”亭。据《岱山镇志》记载,东沙角埠头在山渚头,此处为鱼盐辐辏之所,向无埠头,岩石嶙峋,行人苦之。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属公厫经理龚齐崑请甲商沈平章捐资三千银圆,砌筑码头,并铺石路二条,上下各七十余丈,又建亭一座,并请湖州儒商周庆云题曰“海天一览”,又亭柱有一联曰: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亦为周庆云所题。
其二是捐资创办同文塾。同文塾的倡设者是岱山缉私局的委员翟国栋,他是两浙盐务委派的官员,来岱督办盐业。据翟国栋在《同文塾记》中介绍,沈平章是同文塾的主要捐助者。岱山旧有蓬山书院,在一房山下,地甚幽雅,讲学为宜,但是房舍不多,办学经费亦比较紧张,岱山人士谋求扩建书院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翟国栋到任以后,查到岱厫盐船公所每年有津贴岱局办公经费洋二百四十元,拟将这笔费用节省下来,作为办学之用,但是区区二百四十元也是杯水车薪。于是翟国栋想到大盐商沈平章,与之商榷,沈平章十分热忱,立马复函,表示全力支持,且慷慨捐洋二百元作为开办之费,又在岱厫名下每年捐洋六百元作为常年经费,确保办学持续发展。经费既定,翟国栋遂于蓬山书院右侧建五楹,名曰“同文塾”,并延请名师任教,使岱山子弟学有所成。翟国栋在文中说:“然则余之得成斯举也,实沈君成之也”,可见沈平章对于这桩美事功劳颇大。
其三,设米市平价出粜。岱山是盐区,粮食难以自给,全靠从岛外调运,每逢歉收之年,粮价奇高,盐民生活难以保障。沈平章则在岱山设米市平价出粜,以解决盐民的后顾之忧。
沈平章所辖的五属公厫还发起成立慈善机构“同仁会”,专门收葬无钱亡故者。据《岱山镇志》记载:“光绪十六年间(1890),五属公厫司事乌程沈肇修,发起就盐务各同人中筹募集洋一千四百余元,存店营业生息,每年除掩埋过积有余资,陆续置买田产,现有民涂田五十余亩,义地三方,计大岭墩、铁板沙、狗嘴哺岭墩等处,共计地十一亩七分零,以为丛葬之所”。文中提及的乌程沈肇修,是沈平章的侄子,乌程即湖州古称。沈肇修,号竹君,他是沈平章的堂兄沈凝章的长子。沈肇修的继配夫人郑氏,是岱山人,全高公的长女。因此沈肇修也可以说是岱山女婿。沈肇修倡设“同仁会”,在东沙角横街头置市屋一间,又在小岭下造婴塔一座,厝房五间,每年冬至前三日收葬无主棺榇,多寡不拘,至冬至日施放焰口一堂,以慰亡灵。而所有这些善事的主其事者为五属公厫,幕后的大老板就是沈平章。
从盐商沈平章在岱山所从事的公益活动看,这一方面与湖州沈氏家族的家风传承有关,沈氏望族向来有此传统,同时这也是盐商沈平章的慈善品性所致,后来沈平章在杭州也有公益善行,如修葺杭州文庙,捐资慈善机构同善堂,为各项赈灾活动募捐等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末岱山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盐业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盐商所获盐利巨大,从而有可能提取一部分利润用于各项公益活动,捐资助学,兴建慈善机构。
参考文献:[1]清·沈平章,吴兴沈氏族谱三卷,光绪二十八年刻本,上海图书馆
[2]汤濬,岱山镇志,一梅轩刊本,民国十五年[3]清·俞樾,春在堂杂文43卷,六编卷十,清光绪二十五年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