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 蓬莱潮人

以骨为画 变废为宝
 
  岱山新闻网     2022年11月24日 10:32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青山不墨千秋画,说起画,大家都会想到国画、版画、水墨画……而在东沙古镇里有一家“鱼骨塑画”的非遗店,手艺人潘秀菊用我们平时废弃的鱼骨、贝壳作画,将创意定格在方寸之间。

  今年78岁的潘秀菊是一名退休教师,海边长大的她,对海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儿时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就喜欢用各种鱼骨和贝壳拼贴作画。1989年,潘秀菊突发奇想,打算将这份童年的渔家记忆用最原生态的材料制作出来,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鱼骨贝雕画,要将鱼骨、贝壳等材料经过脱肉、去腥、消毒等十余道工序,并保持它们最本真的样貌,依型入画,依意组画。从最初的摸索前进,到现在的拿捏自如,潘秀菊已坚持了近40年。

  在很多人眼里,鱼骨、贝壳只是餐桌上常见的“垃圾”。而在潘秀菊手下,每一种都有特殊的作用。每走进农贸市场,她首先考虑的不是渔货的味道,而是这些鱼骨、鱼鳍等是不是适合创作。她的每幅作品里,至少有十余种材料创作而成。多年下来,不少鱼贩在了解到她变废为宝的想法后,纷纷主动为其收集材料。

  除了搜集材料的难题,创作中鱼骨、鱼皮等材料粘合度低,还极易破损,制作完一件鱼骨贝雕作品可谓是困难重重。“桅杆是用螺搭起来的,船的篷布是用鱼皮,网也是用鱼皮雕刻出来的……”这幅作品叫《东海记忆》,潘秀菊耗时整整一月才重现了当年渔民捕鱼场景。鱼骨贝雕画的制作远不止于表面的精美绝伦,更要经过巧思立意。每一段生活的经历,都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潘秀菊说,为了尽可能展现渔民捕鱼时的神韵,她曾多次请教当地的老渔民,在作品上大大小小修改了二十几次。

  2018年“鱼骨塑画”还被收录为第六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每说到鱼骨贝雕,大家总能在潘秀菊眼里看到一份热爱。这寄托着她儿时的海洋梦,也承载着她对艺术的热爱。因为鱼骨塑画,潘秀菊的退休生活也变得更为充实,她时常一做就是一整天,近些年共制作了上百件鱼骨贝雕作品。此外,她还走进各社区,学校,向孩子们传承和发扬这份海洋文化。

  “作为海岛人,鱼骨贝雕的生存土壤正在慢慢消失。”对此,潘秀菊心中满是遗憾,她希望有更多地人能走进鱼骨贝雕,感受这份家乡本土文化,爱护、传承它。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 孙贝妮 初审编辑:孙浙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岱东镇:渔哥渔嫂赛技能
情暖小岛老人 政协委员在行动
文化特派员联动中医大博士团义诊惠民
【实干奋进·向新前行】耕海牧渔 ...
低空经济应用再“上新” 无人机清...
张文科调研督导安全生产工作
“浙BA”舟山赛区预选赛开赛在即 ...
县文明办举行“文明健康 绿色出行...
【高温下的坚守】汗水灼背 橙影勾...
【安全生产在行动】衢山:强化船...
 
中共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1420056
电话:0580-44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