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齿轮间镌刻匠心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修表匠的身影似乎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记忆中的一抹温暖。唯有当手腕间的表停摆,那份对“时光守护者”的怀念才会猛然涌上心头。在东沙古渔镇的一角,有一间不起眼的老钟表店,默默诉说着关于时间与传承的故事。

  这家老钟表店位于东沙古镇和平路7号,店面不大,只有60平方米左右。走进店内,留存的柜子、钟表以及工具等散发着浓厚的年代气息。与这家小店一样有年代感的是修表师傅刘祖海,已是仗朝之年的他虽然把店交给了儿子打理,但还是经常来店里“坐诊”。

  刘祖海的父亲是一名钟表匠,他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就春暖花开开始学习修理技术。“父亲并没有手把手的教,只说技术要领,其余全靠自己琢磨,我就一边修一边学,等到能够独立修理钟表了,父亲就把店铺全部交托给我。”刘祖海说,真正学会修表技术没有5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磨炼5年后才算得上“出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沙镇成立互助合作社,修表、刻字、修钢笔三种技艺的师傅聚集在一起。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手表逐渐普及,他的小店也迎来了春天。“以前东沙最热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百姓生活高档奢侈的‘三大件’,修表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刘祖海感慨,这么多年来,他见证了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的过程。

  几十年下来,刘祖海修过梅花、劳力士、上海等各种品牌的手表。近些年,随着机械表逐渐被电子表、手机等产品取代,店内的生意日渐冷清,修表师傅们纷纷转行,但刘祖海依然坚守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用匠心诠释着对时间的尊重与热爱。“现在修表的人少,戴机械表的人也不多了,都是电子表,机械表修起来花的功夫多,价格也贵,但只要有人还在戴手表,我们这些手艺人肯定在。”

  时代变迁,刘祖海经历了从集体到私营的转变,尽管他也曾收过几位徒弟,但最终都另寻出路。幸运的是,刘祖海并不孤单。儿子刘全龙自幼受影响,对拆装钟表这项精细活情有独钟。如今,学艺三十多年的他撑起了老铺的门面,成为新的“时光守护者”。“从小跟我父亲学,修电视机、冰箱什么的是我从上海学来的,也有三十年了,我算是第三代了。”刘全龙说。

  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不时有一些新老顾客找上门。“家里的钟、手表、大钟、闹钟坏了,都是拿到这里来修,从我年轻的时候开始,最起码有五六十年了。”家住附近的居民徐阿伯说。

  尽管科技日新月异,生意大不如从前,但对父子俩来说,这不仅是谋生,也是为了留住一份记忆。刘祖海说,只要身体允许,就要与自己热爱的事业相伴。“我爱好修这个,反正没啥事就做下去,做到不会做了为止。”

  光阴流转,无数钟表在这里重获新生,刘祖海和儿子刘全龙执着地用匠心“修补时光”,修复着人们对传统手艺的记忆与情感。在这里,时间不仅仅是流逝的符号,更是匠心与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