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蜂农邵小春:七载追花逐蜜守初心

  每年春天,秀山乡的田野间总是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油菜花金黄一片,樱花如雪般绽放。在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中,总能看到邵小春忙碌的身影。这位48岁的秀东村蜂农,用七年的时光,将父亲的咳嗽药方酿成了甜蜜事业。近日,记者走进他守护的二十几箱蜂箱,聆听这位“海岛蜂专家”的养蜂故事。

  “最初养蜂是为了给父亲治咳,没想到一养就七年。”邵小春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眼中透着一丝感慨。他说,父亲常年咳嗽,听人说蜂蜜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于是他决定尝试养蜂。然而,养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最开始的时候,他缺乏经验,时常因为操作不当导致蜜蜂大量逃逸,甚至被蜇得满脸红肿。

  尽管如此,邵小春从未想过放弃。他开始四处求教,向沈家门的老蜂农拜师学艺,还通过网络学习养蜂技术。从如何挑选蜂箱材料,到如何控制蜂群的温度和湿度,他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积累经验。慢慢地,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村里的“蜂专家”。“蜂箱必须用老杉木,没气味才养得出好蜜。”他拍了拍亲手制作的蜂箱,语气里透着自豪。为了确保蜂箱的质量,他总是亲自挑选木材,亲手钉制蜂箱,每一个细节都不马虎。

  养蜂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细心。邵小春始终坚持野生化养殖,从不使用化学药剂,而是依靠自然的方式防治病虫害。他坚信,只有尊重蜜蜂的生活规律,才能收获最纯净、最天然的蜂蜜。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穿上防蜂衣,仔细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安全。他说:“蜜蜂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必须对它们负责。”

  邵小春的蜂蜜产量并不高,每年大约100斤左右,但品质上乘,没有品牌却备受青睐。不少客户甚至提前几个月就开始预订,乡政府也帮忙推销,他的“土蜂蜜”成了众人争相购买的“土特产”。“每次采蜜都不够卖,客户群里消息响个不停。”他笑着说,“很多人都是老客户了,年年都来买,说我的蜂蜜最纯正。”

  尽管养蜂一年的收入仅一两万元,不及他两个月打工的收入,邵小春却笑称这是大自然馈赠的“精神富矿”。他说,养蜂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看着它们忙碌地穿梭在花丛间,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工业化养蜂是做生意,我是跟蜜蜂打交道。”他坚持不给蜜蜂喂果糖,也不用化学药剂干预采蜜。他相信,只有保持自然的养殖方式,才能让蜂蜜保持最原始的味道。这种坚持让他收获了客户的信任,也让他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邵小春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让养蜂事业焕发新活力的契机。他计划扩大养蜂基地,同时将养蜂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想把技术传给别人,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大的利益。”他笑着说。

  在蜂群嗡鸣声中,邵小春的故事如同一罐醇厚的蜂蜜,散发着自然与坚持的芬芳。他用七年的时光,将人与自然的默契酿成了乡村振兴的甜蜜注脚。或许,真正的富足从来不在账本的数字里,而藏在那些与花为伴、与蜂共舞的清晨与黄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