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米行,一个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抗战时期的岱山,活跃着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党员,他们通过秘密的阵地,开展抗日活动。“恒兴米行”就是当时的一个地下交通联络站。《岛城抗战记忆》带你走进“恒兴米行”背后的红色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恒兴米行旧址是中共地下党建立的重要交通联络站,为海岛抗战大业和百姓生计维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米行门前石碑上的金色文字,依旧在向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讲述着那段振奋人心的革命往事。
1944年夏,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发展需要,中共定海党组织指派金信钿在东沙建立联络站,经积极筹备,并报党组织批准,金信钿、毛永兴、严良余三人在东沙山咀头开办了一家“恒兴米行”,以“行”为名,进行革命活动。
“因为东沙靠海的这一带有17家米行,所以它是整个舟山北部的粮食供应中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便于活动开展,党组织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地下党的联络站。”东沙镇党史爱好者刘承筠说。
“恒兴米行”秘密联络站主要任务是掩护中共定海县工委,并对外来人员、文件等通过米行再转运至县工委。当时,米行自备帆船一艘,负责海上交通运输,护送人员、接运给养物资及通讯联络。
“这里出去就是海了,交通方便又隐蔽,当时的国民党包括日本人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党的地下交通站。”县档案馆党支部退休党员吴依芳说。刘承筠表示:“当时,有一只船专门用来运送粮食和岱山需要的布匹、日用品以及地下党的军用物资以及传递信息。”
该联络站对外称“恒兴米行”,党内称为“三号窗口”。“米行”的设立,使得当时舟山设立的岱山、钓门、沈家门三个联络点联为一体,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在解放战争时期,继续为党组织的地下工作和当时百姓生计作出重要贡献。
“党员来了之后,首先要到交通站,再去到其他上级党组织,特别是从宁波镇海过来的地下党员到这里联系工作,首先要到我们交通站。”吴依芳说。
1949年6月21日,王茂法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到恒兴米行执行联络,在岱中南浦上岸时不幸被捕。次日,为避开敌特分子视线,米行停业,人员秘密转移至宁波,此地的联络工作就此结束。刘承筠说:“这个米行大约办了五年时间,从1944年的9月份开始到1949年的6月份结束。”
“恒兴米行”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那段红色的革命历史、地下党员炙热而坚定的革命精神以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都值得后人崇敬,激励着海岛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在这里立这块碑、挖掘这些故事,核心价值就是能够教育我们自身、启迪下一代,同时让游客和老百姓都能受到熏陶。”吴依芳说。
如今,恒兴米行旧址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红色地标之一,与金维映史迹陈列室等革命遗址串联成线,供党员群众参观学习,让人们在重温红色记忆中汲取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