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金海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何胜荣心头的一块重石悄悄落地,回家过年的民工陆续返工,从起初的70%直至100%,公司又恢复了以往的生产秩序。
就在整个珠三角出现“用工荒”、“缺工200万”时,岱山的各家船舶企业,似乎见不到任何用工难的踪影。春节一过,提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便纷至沓来,生产一片繁忙。
然而,何胜荣发现,这些返厂民工中有三分之一是新面孔。原先三分之一的民工去哪了?
县就业管理服务处主任祝重基介绍,近段时间国家宏观经济回暖,内陆一些地方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吸引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另外,内陆企业与海岛企业的工资待遇越来越接近,这使得一部分民工流出岱山。
走了的都是 “老手”,新来的却是“新手”。
新来岱山船企就业的农民工中,一部分是老民工带新民工,另一部分是新生代民工的增加,这部分“80后”、“90后”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据介绍,按照船舶行业及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必须对这部分新来的员工重新进行培训。为此,金海重工特别组织一个由10人组成的培训团队,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技能、安全培训与考证培训。
而船舶行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费用较高。据了解,以一个技术类电焊工的初期培训为例,成本约1000元,船舶企业外包工流动频繁,这笔费用着实不低。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不愿在培训上花钱,而是通过提高工资去别的企业挖熟练工,这更加加剧了民工的流动。
“人员流动在船舶行业中极其正常,尤其是春节时期,更为频繁。”
某船舶企业负责人透露,如果能改变这个现象,无论对员工还是企业来说,双方都有益处。但目前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还存在难度。
“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是外包公司自主招聘的,自成一个管理体系。”祝重基说,针对目前这个现状,企业要做的,是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加强培训,通过改善职工待遇、收入,及时为民工解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问题,以更好地用人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