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山南峰山,三块沙滩三座山。男吃长工饭,女携讨饭篮……”这是解放前,南峰的真实写照。然而,舟山解放后,南峰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穷棒子”办社精神,发动社员带番薯干下海,一手将穷困落后的村庄改造成了以渔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南峰,成了当时全省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的一面旗帜。
1957年前,南峰渔业合作社仅有44艘小型木帆船(最大吨位为30吨),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社员决心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遵照中央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向渔船机帆化进军。面对昂贵的造船费用,全体社员共同行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57年冬季共集聚资金6万多元,其中妇女们出资的金额接近4万元。不久,南峰渔业大队(1957年渔业合作社更名)第一对机帆船建成,命名为“妇女勤俭号”。
次年夏汛开始,南峰妇女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克服种种困难,下海生产。在时任南峰党总支书记许正杏的带领下,15名青年妇女先后下海。那一年,“妇女勤俭号”渔获量512吨,震动了整个舟山。舟山渔场也开始流传“南峰妇女号,东海呈英豪”歌谣。
南峰在1954年建立合作社后,在巩固和发展互助合作事业、推进渔业机帆化、技术革新、发展生产、拓宽生产门路、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社员被评为省、市、县渔业生产标兵。1955年冬在全县率先推行“三定两奖”生产责任制,并连续创造流网改背对、吕泗渔场“大抛碇”等新作业,扩展渔场,改双汛作业为常年生产。1957年劳均收入582元,高出全县渔区平均水平22%。
1957年,社员林如良成为岱山县第一个“万担老大”,代表南峰渔业大队出席“全国农村群众科学实验运动经验交流会”;1958年8月1日,南峰成立“八一渔庄”,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同年12月,南峰渔业大队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获得了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亲自署名的荣誉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