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殷志奋办公室的玻璃窗朝外望,对面高亭客运码头人来人往,一片繁忙,一艘从上海方向驶来的高速客轮正准备靠岸,眼前的一切对于殷志奋来说再熟悉不过。60年来,岱山海上交通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之初岛际通航依靠几条木帆渡船,到如今建立起连接周边城市及各岛屿之间快速便捷的海上交通网络。
今年50多岁的殷志奋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衢山航运公司工作,当时的衢山还没有客运码头,客轮均抛锚于海上,群众上下船须转乘小舢板。“遇大风天气,老百姓出岛要等上好几天。”殷志奋回忆,衢山去上海是3天一个航班,路线是定海—衢山—泗礁—上海,这是衢山人去上海的唯一海上通道。每年下半年,8~9级的西北季风肆虐,“风大、又没码头,小船无法靠泊,定海过来的船就直接去了上海,老百姓拿着船票,只能眼睁睁看着船离去。”
上世纪80年代,岱山刚起步的蓝色公路只有一艘4车200客渡轮,航线为岱山至定海,租用岱山浪激嘴军用码头和定海西码头军用码头,一天两班船,不定时。“要说起舒适度,跟现在可没法比。”说起当年的乘坐环境,殷志奋感慨万千。每当夏季,客舱内近40℃的高温,热得坐在硬板座位上的乘客浑身冒热汗,舱内窗户全部敞开,不时有海浪打进,海腥味、汗臭味弥漫舱内。“每趟下来,都要对客舱进行大清洗。”
1987年,“岱渡1”“岱渡2”先后投运。1989年4月,岱山到定海、沈家门、宁波的汽车开通,车渡轮逐渐热起来。1990年后,岱山至三江码头的渡轮改为6班12航次;之后,改为8班16航次,“岱山7”“岱山8”相继投运。
如今,岱山水路客运交通已从昔日海岛居民单一出行需求的蓝色生命线,发展成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动脉。已是县蓬莱客运轮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殷志奋介绍,目前我县各水路客运航班每日已达180航次。“今年春节期间航班加密,客轮随到随开,岱山老百姓坐船如同坐公交车般方便。”
新闻背景
随着岱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及舟山跨海大桥开通,进出岱山的客流量与日俱增。2010年1月,岱山至三江的渡轮由11班(22航次)改为16班(32航次)。同时,运力最大的“岱山轮”也于今年1月投入该航线运营;今年3月,长涂至三江的渡轮由2班增加到3班。同时,秀山秀北码头投入运营。
到目前为止,我县自有客滚船数增加到9艘/133车位/2905客位,共有高亭至三江、岱山—小洋山、衢山—小洋山、高亭—衢山、衢山—三江、长涂—三江、秀山—三江等客滚航线,过渡车辆由1987年的0.5万辆次跃升到2009年的24.51万辆次。
我县水运客运条件同样得到了大幅改善。1995年,“飞舟”快艇投运于高亭至三江航线;1998年,“仙洲轮”投运于高亭至衢山航线;1996年,高亭至镇海航线开通,2003年,高速客船投运于该线;2006年3月,岱山至上海航线的终点由芦潮港改为小洋山。
如今,6条高速客轮和2条常规客轮连同9条客滚船,构成了一个以县城高亭为枢纽,衢山、长涂、秀山为支点,连接上海、镇海、定海的四通八达网络,基本形成了岛际客运方便快捷的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