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海面一望无际,几艘飘着红旗的渔船时隐时现。每到傍晚,陈元根总喜欢到海边走走。19岁下海捕鱼的陈元根和大海打了半辈子交道,他见证了南峰村渔业发展的每一点变化,这也是60年来岱山渔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陈元根现年66岁,身体健硕,眉宇间刚毅可见。回想起年轻时的岁月,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
19岁那年,陈元根离开学校,下海捕鱼。
上世纪60年代初,渔民捕鱼主要依靠木帆船拉网作业,以目测山头,观察日月星辰定方位,用铁块(俗称水头)测海深、底质,观察水色、潮格、水鸟生活等变化确定渔场。网具用苧麻、络麻,沉子是泥砫,浮子用毛竹。单一的流网作业。陈元根回忆,“那时候渔民在船上常年赤脚。岸上住的房子是用乱石砌成的低矮小屋。”
南峰村曾书写过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1958年,当时的南峰渔业大队获国务院颁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南峰一时声名大噪。这一时期正是陈元根捕鱼生涯的黄金期。陈元根24岁那年,当时的南峰渔业大队已拥有了24对机帆船,而且把机帆船船首“V”字型改为尖型,去掉尾部一字梁,建驾驶台。船上安装人力机械两用舵机。
陈元根说:“当时,我们生产积极性都很高,每个人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渔业捕捞技术创新方面,南峰村也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如率先采用广东等地流行的大围网捕捞作业方式。陈元根说,“采用这种技术后,一网下去,产量就达到3000~4000斤 ,而当时一网的产量只有50斤左右。”自此,大围网捕捞作业在全岱各渔业大队相继推广。上世纪70年代,南峰村渔业生产作业发展为流网、对网、拖网、灯光围网等。作业渔场不断拓展,北上吕泗,南到三沙,形成了上中下层鱼类兼捕格局。集体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这期间,南峰村相继办起了机械修理厂、电厂、船厂、网厂、鱼货加工厂等,形成渔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近些年,南峰村改造了传统的集体经济,进行渔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了渔业经营体制的民营化。率先开辟了一条渔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途径。另外还加大投入,更新生产工具,添置先进助渔设备。
如今,告老在家的陈元根还是舍不了他最熟悉的生活,时常上船看看齐全的现代化导航设备和生活设施。陈元根说:“现在船上的变化,是我们那个年代想象不到的。”
最近,陈元根还念叨着另外一件事,南峰村的渔港码头的土建工程即将完工,“这是阿拉渔民们盼望已久的大事。今后渔船锚泊、补给等老大难的历史问题可以彻底解决。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渔业、关心渔村、关爱渔民的又一见证。”
新闻背景
渔业是岱山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县加大渔业改革力度,渔业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渔业所有制体制。渔业股份合作制极大激发了渔民对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为渔业生产开创了一条渔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途径。渔民加大投入,更新生产工具,添置先进助渔设备,加大科技兴渔力度,广泛应用科技成果,适时调整捕捞作业,优化生产结构,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县渔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量翻番增长,渔民收入成倍增长。
后方设施日臻完善,渔村面貌日新月异。1989年前,渔农村多数为砖木结构平瓦房,住房装潢简单。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增长,住房从平房向楼房、单栋配套楼房发展,住宅质量提高,均为钢筋混凝土成套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