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60年来,岱山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生活在蓬莱仙岛的居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便捷、精神文化的满足,幸福感更加充溢。
早晨踏上自行车,在高亭城区骑行锻炼,这是76岁老人刘光德常年坚持的一项运动。骑车不只为锻炼,更为那沿途的风景,60年来,刘光德老人蹬着踏脚板见证着这个城市每一天的变化。
“你知道吗?以前长河路就是一条小水沟,安澜路只是一条1人宽的小泥道。”说起高亭城区的变化,老人兴奋莫名。
“小时候,我就到过高亭城区安澜路,那还是在解放前。”那个时候,留在幼年刘光德脑海中的高亭印象,是木式的旧店铺,窄窄的泥路,以及店铺里大饼、火柴等商品……
上个世纪80年代,刘光德搬入高亭城区育才路。那时候的育才路还是一条窄窄的泥路,路旁是农田。对当时育才路的印象,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老人的脑海里。
那是1983年的一天,原打算出岛的刘光德和几位亲戚,因大风停航又折回家中。当天正好大雨,育才路变成了烂泥路,当刘光德回到家时,两只脚就像是刚从泥潭中拔出来一样。几位从农村来的亲戚说,这样的路和农村没有两样。
“后来,育才路铺成了水泥路,路灯也装上了,临街的店铺也开起来了,这才真的像城区了。”刘光德老人说道。在80年代,高亭城区加快发展,安澜路、人民路、长河路……一条条城区道路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至1988年,经过38年建设,一个功能基本齐备的城区真正形成,沿港西路两侧工业区,长河路以北文教卫生区,人民路两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区,沿港中路、安澜路商业区,长河路两侧住宅区,中心地带文化娱乐区。
而近几年,骑车“巡城”的刘光德又有了新的感觉:这个城市正往更美、更人文、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绿化面积越来越多了,感觉城市像个风景区,处处都有驻足观赏的美景;文化广场、仙洲广场、市民广场建成了,早晚锻炼的人多了,文艺演出多了,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高楼大厦起来了,安澜路商业街更加繁华了。”说起这些,刘光德老人颇为自豪,现在岱山的城市档次越来越高,城市文化越来越丰富了。
竹屿新区也是刘光德老人经常骑车光顾的地方。
“真快啊!这才几年的工夫,一个新城就造出来了。”说起新区的建筑设施,刘光德老人啧啧称叹,“你看,小区环境多好啊,市民广场、瀛洲湿地太漂亮了,岱山新区的设施不比大城市的差。”
刘光德老人说,现在的岱山城区,不光可以看到外部面貌的快速变化,更可以看到城市文化的进步和提升。
新闻背景
岱山高亭城区,原是高亭港海滨形成的鱼货集散地。解放初期,镇区面积仅1.156平方公里,店铺甚少,街市限鱼汛期或节日间。而至2007年,岱山县城建成区面积扩至6.6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1.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15%,绿化率22.16%,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2.55平方米。
60年来,岱山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区居民生活更加幸福。近年,高亭城区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城市新陈代谢功能愈加完善;110千伏岱山书院变、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大陆引水、海水淡化工程等先后投入运行,城市水电供应更加充足;总里程30公里的环岛等级公路、江南大桥先后通车,居民出行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