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方志记载及民间传说,祭海在岱山历史上承袭了官祭和民祭两种模式。岱山渔民每逢新船下水首航、鱼汛开捕、谢洋均举行祭海仪式。有些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也有祭祀活动。在岱山人民遭遇海难事故后,也要进行祭海仪式,俗称潮魂。在各类祭海的规模上来看,除开捕外,最大的要数谢洋祭海了。
祭海在传承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创新
2005年至2010年间在岱山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在传承保护祭海民俗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民意、合理创新,呈现出强势的劲头。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二)文化部门精心保护
祭海作为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县文化部门对此专门组织专家成立调查小组,积极做好申遗工作,并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在此基础上,积极向省市及国家文化部门推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传承保护凸现载体
2006年,岱山在鹿栏晴沙新建一座中国海坛,作为国内唯一的一个祭海圣地。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谢洋大典为载体的祭海仪式,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谢洋节”为切口,传承和借鉴传统模式,精心筛选形式内容,通过宏伟大气、庄严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味浓郁的传统歌舞,打造独树一帜的海洋文化品牌。
编辑出版文艺作品,以艺术形式强化祭海民俗的外宣。编印《谢洋大典》连环画;创作谢洋图渔民画长卷。由岱山20位渔民画家创作,以岱山渔民谢洋为主题,从渔民归港、收获、鱼市、祭海、乐舞、休渔、出洋等几方面,表达岱山渔民画家的感恩海洋之心。
(四)拓展空间,异地互动
从去年以来举行了两次颇具特色的配套活动。一是邀请全国渔民参与岱山祭海。二是传递平安旗活动。
岱山祭海从庙宇、码头、岸边、渔船到祭海坛,从单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民间自发行为到政府搭台、渔民唱戏行为。尽管外延不断延伸,现代元素和特征明显增加,但其核心内容却未起太大变化,提出珍惜保护海洋、永续利用海洋、与大海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祭海的涵义。
岱山祭海传承中创新的文化价值及实现意义
岱山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演绎成现代谢洋祭海大典,一方面继续表达岱山渔民出海平安、祈盼丰收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强烈表达岱山人民感恩海洋,呼吁人类善待海洋的理念。
岱山一至五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对于提升岱山的文化品位、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宣传岱山,扩大影响,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岱山;对于经济文化同唱一台戏,推动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了岱山旅游经济的繁荣,积攒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智力资本,提高了海岛居民的文化素质,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振奋了信心,凝聚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