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怎样传播的?蚊子叮咬过患疟疾的病人和带疟原虫的人后,再叮咬健康人就会传播疟疾。”
4月26日,来自安徽省的务工人员小王正在阅读一份疟疾传染病宣传资料,这是他刚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的。这一天,是第六个“全国疟疾日”。
曾几何时,疟疾可是我县公共卫生工作的“头号钦犯”。如今,我县用行动履行了“消除疟疾”的承诺。
发病率高百姓谈疟色变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疟原虫引发的寄生虫病。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疟疾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词汇,而在数十年前,疟疾可是海岛地区家家户户避之不及的传染病。
据1953年有疫情记载以来至1988年,我县共报告疟疾病例48004例,年平均发病率达77.52/万。
“1968年是疟疾流行最高峰,全县疟疾发病率竟达409.21/万,发病率超过500/万的乡镇有5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韩世哲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卫生事业落后,疟疾曾给我县群众带来不小的灾难。
自1984年后,我县疟疾防治情况开始好转,所有低疟区变为散在性疟区,发生的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连续25年本地感染疟疾零病例
“自1987年至2012年,我县已实现连续2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无疟疾死亡病例。”
在县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的一份消除疟疾工作报告上,“连续25年”显得尤为瞩目。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我县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2010~2012年,我县开展县、乡级医务人员及有关人员疟疾防护知识及技能培训300人次,其中乡镇医务人员培训率达100%,县疾控中心有关专业人员培训率达100%。全县共设7个疟疾镜检点,涵盖各个乡镇。
“从2010年到2012年,这3年的情况最好,期间我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也无外地输入病例。”韩世哲说。
据介绍,2010~2012年,全县门诊“三热”病人共血检1879例,年血检率在3.14~3.25‰之间。流动人口共血检149人,结果均无本地感染和外地输入性疟原虫阳性病例检出。
“由于现在外出旅游、务工等,人员流动频繁,未来我们仍需要加强防范输入性感染病例。”韩世哲说。
-链接
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播,预防的关键措施是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涂抹驱蚊剂等,出国人员要了解所去国家或地区的疟疾流行情况,可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有关疟疾防治知识,必要时携带抗疟药。回国人员如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症状,应当主动向口岸检验检疫人员申报,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回国后1个月内,如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出国史,便于医护人员排查疟疾。同时可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