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3) > 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 专家解读

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崇拜与祭海仪式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3年5月23日 14:31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其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具有丰富的海洋区域。《尚书•禹贡》中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正指出了中国这种“右高原,左大海”的地形特点。现今所谓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指处于东海西南部海岸,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广阔沿海地区,这里是中国海洋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濒临东海的地域环境,致使这一带的经济与海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其文化形态上呈现了较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当地那种深厚的海洋崇拜观念以及丰富的海洋祭祀活动,就是这种海洋文化特色的一个鲜明表征。

  一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崇拜与祭海活动

  海洋崇拜是远古人类对于海洋这种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源形成依赖心理的产物。对于长期生活在大海边的古人来说,海洋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依靠与心灵慰藉。是海洋赐予了他们衣食之源,是海洋为他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渔盐之利。因此,古人便把海洋看成了自己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依托力量,并由此而产生了对于海洋的种种崇拜。除了对于海洋生活资源的依赖性这一最为重要的原因以外,海洋的多变性也是造成人类产生海洋崇拜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大海茫茫,变幻莫测,有时它为人类创造了莫大的机会,但有时它却又给人类带来无穷的苦难。大海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特点,致使人们感到它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是无法掌控的,也是无法战胜的,由此而产生了种种的海洋崇拜。

  海洋祭祀活动(俗称“祭海”)是一种由海洋崇拜所派生出来的宗教行为方式,海洋祭祀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某些与海神交通的具体的宗教行为方式,如焚香、点烛、设供、叩拜、祈祷、演戏等,来向海洋表示崇拜、感恩,或者祈求的愿望,以求海神对于人类的恩赐与佑助。

  我国对于海洋的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当时这种祭海的仪式必须由帝王亲自主持。《礼记•学记》云:“(夏商周)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到了秦汉时,祭祀四海更是成为定制。《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六国,于雍地即有四海,风伯雨师,填星之属,百有余庙。”当时的一些帝王与诸侯在举行许多与海洋有关的重要活动时,都要行祭海之礼。例如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统一华夏大地后,曾三次派方士徐福出海寻三神山,觅求长生不老药,出海时都要先对海神进行祭祀,“清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至唐宋时,当时的统治者更是设立了专门的岁祭四海制度,并把祭海的仪式列入了“四立”的不同季节之中。《宋史•礼志》载:“立春日祭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渎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渎庙望祭。”以上记载说明,至唐宋时祭海活动已经有了季节与地区上的区分,并且主要是一种由统治者主持的“官祭”。随着历史的发展,官方祭海之风逐渐传入地方民间,并逐渐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祭形态。这些形式丰富的民祭形式尽管没有被载入正史,但在一些地方史志里却仍然可以找到有关的蛛丝马迹。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东海西岸,海域面积广袤,海岸线颇长(仅浙江的海岸线就长达二千二百公里),海洋成为当地经济生产与物质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当地海神崇拜的观念十分浓重,海洋祭祀活动广为盛行。据古籍记载,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君主每至春秋二季便要举行“春祭三江,秋祭五湖”的祭祀仪式,以谢江海之神。1在浙江慈溪的踏蓬山一带(据说是当初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不死药的出海口),至今还留存着一些当年徐福出海时在此祭海的遗迹,如“祈求坛”、“求仙亭”等等。“祈求坛”原名“千人坛”,相传昔日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入海寻找不死药时,曾经率三千童男童女在此朝东北方向焚香祭海,祈求平安渡海到达蓬莱仙岛,因同时可容上千人祭拜,因此得名“千人坛”。“求仙亭”位于祈求坛边,也是徐福出海前焚香祭海求神仙保佑的地方。又如在浙江岱山一带,也有一些当年徐福出海时祭海的遗迹。现在岱山高亭的摩星山西侧有一座徐福公祠,祠堂正殿供奉徐福神像,祠堂旁有一平坦四方的祭海台,台东南侧竖有一灰色石碑,书刻着苍劲有力的篆书“拜海”两字,台正东还设有一祭海方鼎。这些遗迹虽然并不一定真实,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该地已有祭海之类的活动。

  唐宋以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祭祀活动开始在民间逐渐盛行,至明清时,当地民间的各种海洋祭祀活动更是达到极为鼎盛的程度。当时凡有出海捕鱼、谢洋休渔,新船下海,以及平时举行重大节庆活动时,当地渔民都要进行盛大的祭海仪式活动,以示对大海的崇拜与酬报。例如据浙江《象山东门岛志》记载,象山一带的民间祭海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主要形式有“拜船龙”“出洋节”“谢洋节”“祭小海”“太平节”等等。明代时期,温州民间的祭海活动也十分盛行,当地俗称“做鱼福”。每年开春出海捕鱼时,当地渔民必先要祭祀海神,届时渔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将所奉仰的海神(如龙王爷、马祖,陈十四娘娘等)从庙宇中抬至沙滩上,然后设祭坛、烧香点烛祭拜,其场面十分壮观。《东瓯采风乐府》云:“冥镪累累燃爆竹,海滨鱼神做鱼福,举网为祝多得鱼,鱼福得力果如何!”描写了当时温州渔港中热闹欢快的祭祀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崇拜与海洋祭祀活动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一种由自然神崇拜向人物神崇拜,由生产性祭祀向娱乐性祭祀转化的趋向。最早被当地人们用来作为海洋崇拜的对象,是海洋本身,也就是对于“海洋”这样一种具体自然物象的本体崇拜,其祭祀的特性,是出于以祈求渔业丰收为目的的生产性祭祀活动。古籍云“以四时祀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所谓“祈丰年”的表述,正反映了较为原始古老的海洋祭祀活动中所具有的那种生产性祭祀的目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洋崇拜的对象逐渐由自然的大海变成了一些具有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海神。《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位专门掌管东海的海神——禺虢,后来也有人把“勾芒”认作东海海神。1再后来,东海海神的地位又被东海龙王、东海神君所替代。2至唐时,统治者加封东海龙王为广德王,宋时又加封为渊圣广德王。除了影响巨大的龙王以外,在唐宋以后东南沿海地区还逐渐出现了一些女性海神形象,如观音、妈祖等等。后来,当地又有许多与海洋现象、海洋环境、捕捞生产相关的神灵形象,如鱼神、潮神、礁神、鳌神等等,也纷纷加入了海神的行列之中。随着海洋崇拜对象逐渐由自然神转变为人神的过程,海洋祭祀活动的内涵与特性也逐渐有了改变,原来以“祈农”“祈渔”为目的的生产性祭祀活动逐渐被以“娱神”“娱人”为目的的娱乐性祭祀活动所替代,于是,各种迎神赛会、歌舞演剧等酬神娱神性活动也因此而大量地出现于当地的祭海形式之中。

 [1] [2] [3] 下一页
 
来源: 岱山新闻网  作者: 蔡丰明  编辑: 袁碧华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岱山中学一学子入选“英才计划”
诚信经营 为文明添彩
“岱马”开赛在即 酒店住宿预订火热
医疗救护应急演练 为“岱马”保驾...
我县全力推进新一轮水利民生除险...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岱山县经信局在绍兴银行岱山支行...
保护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海盐晒制工...
“助残月月播”活动助残疾人创业致富
强化消防培训 严守校园安全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