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3) > 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 专家解读

山东蓬莱“渔灯节”祭海文化探析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3年5月23日 14:38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山东半岛位于太平洋西岸,三面环海,远古时期人们便开始海洋渔业生产和生活,遗留下贝丘遗址等海洋文化遗迹。山东半岛的祭海文化以蓬莱市“渔灯节”、即墨市田横镇“上网节”、荣成市“渔民节”为代表,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山东半岛的渔民历经数千年渔业生产和生活的积累,形成了众多具有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特色的海洋习俗,每当海洋渔业生产春汛前夕,蓬莱沿海渔民举办大型的祭海节日“渔灯节”,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感谢大海赐予丰美的鱼虾,祈求神明保佑,免灾除难。蓬莱“渔灯节”日渐兴盛,成为山东半岛沿海具有重

  一﹑蓬莱“渔灯节”的来历

  据调查蓬莱“渔灯节”起源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渔民出海捕鱼遇上大风,巨浪滔天,天黑后渔民还没有回来,渔村的亲人纷纷提着灯笼汇集到海边,叩拜龙王、海神,祈求亲人平安回家。渔民的诚心感动了龙王、海神,顿时灯光连成了一片,闪烁的灯光映红了整个港湾。在海上漂流的渔民看到耀眼的灯光,立刻全身增加了力量,朝着灯光奋力驶去,终于全部平安回到岸边。从此,蓬莱沿海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举办“渔灯节”的渔村家家户户都做渔灯,渔民带上最好的贡品,前往海边祭海,祈求神灵保佑亲人出海平安。“渔灯节”是蓬莱沿海渔民独特的海洋文化习俗,它是根据我国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灯会节庆派生而来,将节庆提前到正月十三、十四两天举行,变成送渔灯、渔家祭海的海洋文化习俗。“渔灯节”期间,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以及举办“渔灯节”渔村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前来观看,有的携带鞭炮,前去渔船送鞭,共同欢庆渔家节日。届时举办地渔村人头攒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处处欢声笑语,一片节日欢庆的热闹场面,极具渔家特色,节庆影响愈来愈广。

  二、蓬莱“渔灯节”举办地和时间

  蓬莱“渔灯节”的举办地主要有新港街道刘旺村、潮水镇衙前村,原蓬莱辖区现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芦洋村、山后陈家村、山后顾家村、山后李家村、沙窝孙家村等,尤以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初旺)最具代表性。蓬莱沿海在停泊众多渔船的优良港湾处,形成了人口众多的大型渔村,喜欢以“旺”命名,如刘旺、初旺等,是“渔灯节”主要传承地区。

  蓬莱“渔灯节”的举办时间略有差异,分别为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正月十三举办“渔灯节”的有刘旺村、衙前村、山后初家村、山后李家村、沙窝孙家村,正月十三的“渔灯节”以山后初家村影响最大。正月十四举办的有芦洋村、山后陈家村、山后顾家村,正月十四的“渔灯节”以芦洋村为代表。

  三、蓬莱“渔灯节”

  蓬莱“渔灯节”以往主要是在龙王庙或海神庙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主要形式有贴对联、祭海、送渔灯、聚餐等,重要的祭海和送渔灯则改在港湾中和渔船上举行。

  1、贴对联

  “渔灯节”前夕,渔船都在港湾里驻泊,渔民把春联贴遍每艘渔船。在渔船船头上,写上大大的“福”字,驾驶舱前贴上对联,对联为:

  “迎春夏秋冬福,发五湖四海财。”横批:“鱼虾满仓”

  “朝出顺风去,暮归满载回。”横批:“四季发财”

  “船头无浪行千里,舶后生风送万程。”横批:“海不扬波”

  “一网两船,满载而归。”横批:“开业大吉”

  “渔灯节”对联联文具有祈福求安,渴望渔业丰收的内容,表现出渔民对即将来临春汛的盼望和美好祝愿。

  2、祭海

  祭海是“渔灯节”的高潮,祭海从中午1点开始,各家各户开始走出家门,在村子的主要街道,本村渔民与其他来客汇集在一起,零星的鞭炮此起彼伏,几处锣鼓响起,外地请来的秧歌队、舞龙队一起出发,渔民们在前,秧歌队、舞龙队在后,大家塞满街道。每户的队伍前面以鞭炮开路,边走边放,队伍中有的扛着成箱的鞭炮,有的抬着供案装满贡品,贡品中引人注目的有当年捕捞最大的海鱼和整个猪头,猪头上还有猪血洒在上面,意思为“发血财”。祭海的队伍向港湾的渔船出发,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锣鼓特别热烈,渔民事先在街道两旁,用缆绳拴挂鞭炮,在祭海的队伍经过时一起燃放,一时震天动地,鞭炮、锣鼓、秧歌、人群汇成一片欢庆的海洋。港湾码头停靠的船只上百艘的靠在一起,每条船上挂满彩旗,各家各户的渔民登上渔船,将贡品摆放在船头,奠酒焚香,叩首进行祭拜。祭拜后将成箱的鞭炮,用竹竿挑起绕船燃放,有的将鞭炮挂在渔船的吊杆上,凌空燃放。有的渔民驾船在港内燃放鞭炮,一时港内渔船鞭炮缤纷,热闹异常。有的渔民在自家的渔船上祭拜后,还要等候亲友前来送鞭,外面的亲友携带鞭炮,到渔船上燃放以示祝贺。

  3、送渔灯

  “渔灯节”当天,夕阳西下,夜色降临,各家各户开始送渔灯。送渔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村内送灯,人们把用萝卜制作的渔灯,送到自家的窗台和门口,村内的路边、村头,星星点点的渔灯照亮了村子的各个角落。第二种形式是往港口、渔船送灯,这种渔灯既有萝卜也有用豆面制作,把它送到渔船的船头和舱口,以及停泊渔船的港湾海面。点亮的渔灯如繁星点点,在渔船和海湾闪烁。

  4、聚餐

  渔家要好好招待送鞭的亲戚朋友,拿出家里储藏的各种海鱼,做上满满一桌饭菜。蓬莱沿海待客极重有鱼,俗话说:“无鱼不成席”,家境一般的船家,至少要做8个菜,家境好的船家最多做到12至14个菜,亲戚朋友按辈分、年龄排序就座,最尊贵的客人迎门而坐。海鱼中以“加吉鱼”(真鲷)最上档次,加吉鱼分红鳞加吉鱼和黑鳞加吉鱼两种,尤以红鳞加吉鱼最上讲究。做鱼必须是全鱼,上鱼菜的摆法也有说法,蓬莱是鱼头对着最尊贵的客人,以示敬客。加吉鱼上桌,主人用筷子取出鱼眼,放到最尊贵的客人面前,意为“高看一眼”。客人谦虚接过鱼眼用筷子夹住,在加吉鱼上横着一抹,意思是“大家吃”。在蓬莱沿海各地除主人外,客人对鱼眼千万别动,客人挑鱼眼是对主人的不满,意为“挑眼”,暗示主人招待不周,有挑理之意。一般吃鱼的礼节有“客不翻鱼”,客人动手翻鱼,会被视为无礼,因为船家常年在海上行船,对“翻”字最为禁忌,“翻船”是最凶险之事,因此在席上不能说“翻”字,连同音字也不说。主人要将鱼翻身,常说:“划一浆”、“划过来”、“正过来”、“抬过来”等。在席间“帆船”要说为“风船”,“帆”改叫“篷”,“升帆”便叫“撑篷”。吃完饭离席时,一般忌讳把碗等器物反扣过来,熟悉沿海习俗的客人,吃过饭后不但不会扣碗,还要顺手将饭碗往里一推,表示行船顺利。吃过饭不可将筷子放在碗上,因为那样象船搁在浅滩。沿海传说吃饭的“筷子”最初是从船家兴起,古时对吃饭的竹制用具称作“箸”, “箸”与“住”同音。船家出海有风浪则住,无风浪则行,船要快行,最怕住下,因为船家忌讳“住”字,所以反其意称之为“快子”,久而久之连陆地住民也不再叫“箸”,而随船家改叫“快子”,因为“快子”多以竹为原料,有人在“快子”字上加上“竹”字头,演变成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

  四、蓬莱“渔灯节”的特点

  蓬莱“渔灯节”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渔灯节”的举办地位于蓬莱沿海的两个主要渔港及其渔村,参与者为渔村的渔民,而蓬莱内陆地区的农民从未举办渔灯节等节庆活动。“渔灯节”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将渔民的“渔灯节”从传统“元宵节”中分离出来,变化为海洋文化特色的节日。蓬莱“渔灯节”实际上是沿海渔民祈盼渔业丰收,进行祭海的渔家节日。这个节庆所表现出渔民特有的热情、奔放,对于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所以被称为渔民的狂欢节。因此可以说“渔灯节”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渔民祭祀祈福活动,还是海洋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海洋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

  五、蓬莱“渔灯节”的研究和影响

  蓬莱“渔灯节”奇特的祭海文化习俗,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山东著名民俗专家山曼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渔灯节”,在专著《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中,专列“渔灯节”进行介绍,并在《海洋文化研究》第二卷中著文“山东传统海洋文化习俗”,进一步对“渔灯节”祭海文化深入研究。此外,鲁东大学曹艳英、李旭东教授等在《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书中,叶涛先生在《民俗研究》以“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一文,都对“渔灯节”祭海文化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

  蓬莱“渔灯节”被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民间的海洋民俗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日规模日趋扩大,参加人数日益增多,并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节庆节目的殿堂。2006年1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春节特别节目,从除夕下午16时开始播出蓬莱“渔灯节”,使全国人民欣赏到蓬莱“渔灯节”独特的祭海风情,将蓬莱“渔灯节”的影响推向高峰,从而使蓬莱“渔灯节”从山东半岛走向全国,极大地提高“渔灯节”在全国的影响力,以至于蓬莱“渔灯节”这种地方性的海洋节庆,被冠以“烟台渔灯节”演变成区域性的海洋节庆活动,并对外宣传推介。

  六、蓬莱“渔灯节”开发和利用

  蓬莱“渔灯节”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立品牌

  2008年,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山东省荣成市、即墨市、日照市,浙江省象山县、岱山县,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渔家节庆“开洋节、谢洋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与此相比蓬莱“渔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渔灯节”的举办地现在又分属蓬莱市和烟台市开发区两处辖区,烟台市及蓬莱市、烟台开发区文化主管部门应统一组织,相互协调,加大“渔灯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进一步创立“渔灯节”品牌,使“渔灯节”从山东省品牌成为全国品牌。

  2、“渔灯节”需与“渔家乐”共同推出

  目前山东省旅游品牌“渔家乐”市场火爆,“渔家乐”是游客喜欢参与的渔业观光项目,内地游客与渔民出海垂钓,品尝海鲜,住宿在渔家,亲身体验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因健康休闲,收费低廉,广受游客推崇。“渔灯节”作为山东省渔家节庆品牌,应与“渔家乐”项目挂钩,采用“渔家乐”经营模式,走向旅游市场,使之在旅游业中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渔灯节”文化资源需多方位开发

  目前山东半岛正在打造蓝色经济圈和文化创意产业,“渔灯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资源应进行相关的文化创意开发,如烟台动漫创业园的相关人士应深入“渔灯节”所在的渔村,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当今文化元素,创作出受到观众欢迎的动漫产品。此外蓬莱市和烟台市的相关产业,需从多角度开发“渔灯节”的市场品牌,注册“渔灯节”商标,用于水产品及相关产品,使“渔灯节”得到多方位的开发和利用。

  七、结语

  “渔灯节”是蓬莱渔民世代传承的祭海习俗,是在长期渔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渔家节日,经过600多年艰难而倔强地发展,成长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中向全国介绍。长期以来“渔灯节”仅仅是渔民和相关人员参加,缺少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其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应积极参与和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使“渔灯节”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 岱山新闻网  作者: 袁晓春  编辑: 袁碧华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开展大气专...
示范引领 传承家风
【攻坚突破 实干奋进】同比增长11...
“五一”假期 全县水陆客运量超18...
【了不起的你】任咪莎:税务系统...
“五一”假期 我县接待游客超14万...
县中医院推出药品快递配送服务
彩笔绘立夏 民俗植童心
激扬巾帼志 奋进新征程 女职工共...
节日看文明旅游:文明出游也是一...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