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山群岛民间海神信仰
出于爱好,本人看了一些有关介绍民间神灵信仰的书,觉得有不少作者有意无意的,有的甚至是刻意的把一些鲜活生动的民间神灵信仰硬分成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觉得很别扭。也人为地把民间神灵信仰研究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民间信仰是一种普化宗教,民俗宗教。它不同于人为宗教,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也没有严格的教义、教规及传承普系。它所信奉的神灵都是民众自创的。无论是民众自发创造出的一个元神在流布过程中受到其它宗教的影响,或是民众把其它宗教信奉者搬来作为神灵信仰的过程中逐渐普化,这都有别于其它宗教的信仰,即使是同一个神灵,也不例外。何况某些神灵中参和着几种宗教内容,更是纠缠不清。
民间信仰的形成过程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及历史文化流变的各异,使得民间信仰形成一种极其复杂的形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各自不同的演变轨迹。
同时,民间信仰的原则是:“惟灵是信”、“有灵则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满足与精神慰藉,关心的是能否实现愿望、吉祥如意、消灾避祸。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正象《礼记•祭法》中所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否则就不祀。
海神是涉海民众想象出来的掌管海事的神灵,是民众创造出来神灵的一部分。自《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四海神灵以来,涉海民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自不同的心理诉求,创造出来了无数的海神形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乱的、丰富的海神群体。
舟山群岛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传承。它处于东海之中,又承接着长河文明;它受吴越文化的哺育、浸润,却又因两次海禁而割断了自身历史传承的脉络。因此,舟山群岛民间海神信仰又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人想在包罗万象的海神世界里去探究舟山群岛海神信仰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特点,张扬这一文化的个性。
(一)中国民间共同信仰的海神在舟山群岛:
1、海龙王信仰:
在观音作为海神信仰形成之前,海龙王是舟山先民心目中的第一海神。直至现在,海龙王信仰在舟山还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舟山民间的海龙王信仰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形成过程的颠倒:
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而沿海民众对海龙王的信仰是由龙的信仰演变而来的。先有自然影响或部落兼并后产生了龙的信仰,然后受到王权思想影响而出现了龙王,最后才有海龙王的信仰。而舟山先民大多以渔为生,目不识丁,出于生存的需要,最先接受的是海龙王的信仰。由于统治阶级对偏远海岛统治的逐渐加强,加大了对王权思想的宣传,海岛民众才接触到龙王和龙的信仰。也就是说,舟山先民对龙体系信仰的形成过程是颠倒过来的。
②传承轨迹的多元:
舟山群岛没有土著居民,根据舟山目前对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证,大多是河母渡文化,良诸文化的分支。也就是说,舟山的先民是从大陆沿海地区迁移过来的。而舟山群岛又经历了明洪武年间及清康熙年间的两次海禁,弛禁后进岛的又是一批新的居民。这些居民从不同地域通过不同途径迁入各岛,随之带入的文化、习俗、信仰也不同。同为海龙王信仰,其传承的轨迹却是多元的,这就形成了“一岛一龙王、各村各龙王”的局面。
③信仰心理的多重:
舟山岛民对于海龙王并不亲近,而只是“惧而敬之”,信仰心理非常复杂。舟山的海龙王造像都是相貌怪异、面目狰狞,透露出一种暴戾无常的秉性。它虽权势显赫,但常常兴风作浪,翻船死人,使渔民遭受无比痛苦,是被蔑视的恶神。但另一方面,地处汪洋大海,渔民生产作业在片舟浮沧海的凶险环境中,所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渔民只得祈求海中权势独大的海龙王来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舟山渔民以捕捞海中鱼虾为生,鱼虾是海龙王统治下的子民,要想丰收,得靠海龙王的恩赐,于是又得敬重它。因此,舟山渔民对海龙王的信仰是有着多重心理。对其祭祀也极具拍马屁式的功利性。
④地域意识的独尊:
“海为龙世界,岛是龙故乡”。这是舟山的俗语,佛教《华严经》中所提到的婆竭罗龙王就是舟山方志中的沙竭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广。按元大德《昌国州志》载,它就居住在岱山东南的高鳌山下海域中。东海龙王是四海龙王中的老大,东海龙宫也就成了海龙世界的中心。海龙王信仰形成于唐朝,唐明皇曾封东海龙王敖广为“济宁德王”。南宋时,宋孝宗曾下诏祭海龙王于定海的海神庙。清朝康熙、雍正等都下过诏祭舟山海龙王。康熙曾题“万里波澄”赐予舟山东海龙王宫,雍正曾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舟山民间海龙王信仰形成过程中,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助,再受到如《西游记》中的《龙宫借宝》、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以及《八仙过海》、《柳毅传书》等神魔志怪艺术的渲染,以及《观音收红蛇》等民间故事的影响,在舟山岛民的心目中舟山群岛附近的东海毅然是东海龙宫宝地。
⑤龙属体系的庞芜:
在舟山民众长期的海龙王信仰过程中,出于功利的需要,造就出了一个庞大而又芜杂的龙族体系。
四海都有龙王,龙王生九子,还有不少龙女,鱼龙又是一族。有虾兵蟹将,乌龟宰相;鱼跃过龙门就成了龙,鱼受龙王派遣就成了龙灵。另外,世间万物如沾了蜃气就成了龙。棕缉绳入了月华就成了棕缉老龙。蚯蚓从大海中游来就成了女龙。蜥蝎受了蜃气也变成了龙,甚至连一条小鳗在蒸煮时撒上韭菜也变成了韭菜龙。至于由蛇成龙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在解放前夕,舟山群岛有龙王宫,殿二十九处,而且所供奉的龙王又各不相同,所谓是“一岛一龙王,各村各龙王”,可见其龙族体系的庞杂。
⑥祀奉形式的不拘:
据调查考证,舟山群岛祭祀海龙王的仪式也是不拘一格。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形制大多简单扼要,祭地也很随意。宫庙里、家中、沙滩边、船仓上,只要请得龙灵均可。“心诚则灵”,并无过多排铺。只有开捕祭、庆丰祭、谢洋祭及公祭等大型祭祀活动,才有较为固定的程式,但也是处于动势的,在传承流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⑦文化内涵的丰富:
由于舟山群岛对海龙王信仰有着岛岛村村有龙王的地域广泛性和代代辈辈相传承的历史久远性,因此,形成了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的地域性龙文化。龙传说、龙故事、龙谚、龙歌、龙厘语、龙戏、龙舞、赛龙舟、生产生活龙习俗、龙工艺,还有龙地名。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舟山群岛特有的文化瑰宝。
2、妈祖信仰:
妈祖是中国三大海神之一,在舟山群岛也有着较为广泛的信仰。但不及观音菩萨和海龙王普及。其主要特点是:
①妈祖信仰传入较晚: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祭祀妈祖的记载是元代,在岱山司基虎山建天妃宫,后年久不修而倾圯,清乾隆年间重修,更名为天后宫。清光绪《定海厅志•祀典》说是康熙间才有天后宫。舟山没有妈祖庙,所有供奉妈祖的宫庙均称“天后宫”或“娘娘宫”。妈祖信仰,源自宋朝,但到清康熙二十三年才诏封为“天后”,也足以说明,妈祖信仰传入舟山群岛时间并不长。“娘娘”是舟山民众对女性神的俗称。有些“娘娘宫”供奉的也不一定是妈祖,也有碧霞元君,寇珠等。
②多为福建籍人带入:
光绪《定海厅志•祀典》载:天后宫在南门外(旁为八闽会馆)康熙间总兵蓝理创建。舟山第二次海禁弛禁后,驻舟山的定海总兵蓝理,施世骠等多为福建人,福建渔民也常到舟山各岛来打桩张网,候风站潮,这些福建籍人是推进舟山妈祖信仰的主要动力。
③没有大型的祭祀妈祖活动:
从现有史料看,舟山群岛不曾有过大型的祭祀妈祖活动。而祀奉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社庙供奉,在民国《定海县志》县属天后宫一览表中看,当时舟山群岛共有天后宫三十八处,而光岱山所属各岛就有二十三处。另一种是作为“船官菩萨”供奉在渔船的圣堂舱中,这种信仰习俗大多在舟山北部一些小岛中。他们对供奉的“天后娘娘”心很诚,塑像不能自制,要专船到福建眉洲岛主庙中请来。
3、舟山岛民心目中作为海神的观音菩萨:
观世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但又是舟山群岛民众心目中最主要的海神。有人说:“观音信仰是一种杂糅着佛教内容和中国民间崇拜特点的独特信仰文化。”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作为海神的观音,是从佛教中借过来的一个元神,为世俗的需要而使其逐渐普化的。自公元863年,慧锷在普陀山“建不肯去观音庵”起,观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被舟山岛民普遍认同,但因佛教有严格的教规、教仪、戒律,有繁多的佛经、复杂的传承谱系。这对于自由生活在岛上,劳作在海中,又大多文化素质偏低的岛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于是在众人的推动下,观音被世俗化、被普化,成为护佑千家万户的神灵。只要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就能求得观世音为其逢凶化吉,救苦救难。这就出现了“岛岛建寺庙,处处念弥陀,户户拜观音的局面。也有了鳌鱼观音、海岛观音、慈航观音等涉海神灵的形象。因此,观音作为无所不能的第一海神的形象被确立起来,并与海龙王信仰、妈祖信仰参和在一起,而观音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如观音收红蛇,龙女拜观音等。在供奉观音的神翕边有着龙的饰物,作为陪衬。再如妈祖五岁时就受观音教化,妈祖两侧的千里眼为观、顺风耳为音,妈祖本是观音的化身等。舟山民间的观音信仰经千百年的积淀,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观音文化,这些信仰文化首创自民间,反过来又丰富了作为佛门菩萨观音的内涵,又催旺了观音道场的香火。
4、舟山群岛区域性海神信仰:
马克思曾说:“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由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各地的民众会创造出各自不同的地方元神,来信仰、崇拜。舟山群岛也同样有诸多区域性海神信仰。下面来择要介绍几个。
①泗州大圣: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说,泗州大圣又称泗州佛,是来自西域的和尚,后定居于泗州(即今江苏泗县),泗州大圣因智擒淮河、泗水中的水怪巫支祁而成为水神。但由于福建一带流传着一则泗州大圣与观音定姻缘而不成的有趣故事而以恋爱保护神而著名的。其实,泗州大圣是舟山群岛的最早海神之一。北宋时,日本僧人成寻自日本泛舟来五台山礼佛,以一路见闻写成了一本名为《参天台五台山记》的日记体书籍。其中记下了他亲临岱山泗州堂所见:“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山顶有堂、以石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数体坐,往还船人常参拜也”。而同船还有福建商人,一个叫曾聚志的船头还供物拜祭了泗州大圣。这则记载说明,早在北宋时期泗州大圣就是舟山群岛上名扬一方的海神,而信仰这一海神可能是从福建传入的。另有一说,舟山群岛把泗州大圣作为海神,是与徐偃王有关。泗州是春秋时古徐国所在地,徐偃王为逃战而携百姓迁涉到舟山群岛,后人因地望关系,把淮泗水神搬来作海神。不管怎样,舟山群岛中至今还有不少“泗州”地名,岱山有泗州岗墩、泗州堂渡,嵊泗有泗州塘,六横等地也有相应的地名。直到民国时期,舟山、象山等地的渡船码头边或海滩边还有一些凉亭,中间立柱、柱四面刻着泗州佛像,有顶、四周设石条凳,可供人休息,俗称讨饭凉亭。
②羊祜:
羊祜,也叫羊府,是舟山群岛特有的海神。最大的羊府宫在岱山的东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其它地方多以船关菩萨的形式供奉在渔船的圣堂仓中,以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顺风得利。
作为海神元神的羊祜,其出世也有多种说法。一说羊祜是西晋时驻守山东泰山南城的大将军,他为官清廉勤勉,又乐善好施,为官一生却家无余财,临终时将士涕泪如雨。后人为其多处建庙立碑,他不仅勤政爱民,且精通医术,常常悬壶济世。正是他清正廉直、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品格为渔民所敬重。而精通医术,救危扶困的行为又是孤悬海上的民众所需。后来舟山普陀出了个船老大,也姓羊,此人在海上多次救助遇难渔民兄弟,为人解难的行为有口皆碑,他死后,渔民们都认为是羊祜转世,是玉帝派来的海神。这就形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羊祜在舟山成为海神的原因。另有一说记载在全祖望的《羊府君庙碑记》里。说羊府是唐代明州刺史,因剿灭海盗、保护百姓生命财产而被百姓敬重,死后建庙奉祀的。
③陈财伯:
陈财伯是普陀东极庙子湖岛上特有的海神。所谓“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他之所以是舟山群岛中家喻户晓的海神,是因为他以生命之火去照亮海中的渔民兄弟,直到最后。他本是福建渔民,在一次捕鱼时触礁遇难,爬上荒岛后,天天为过往船只点火导航,直至生命之火熄灭。当渔民爬上岛后才发现每晚为他们点火导航的是一位倒在山顶上的穿龙裤背心的渔民。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一代代的舟山渔民。于是,为其立庙的岛称庙子湖,点过火的山称放火山,塑的像仍穿着背心、龙裤。现今山岗还立起了一个举火把导航的石雕像。
舟山群岛的区域性海神很多,至今无人统计过,可能少则也有上百个。这些海神的元神形成过程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为官一方,为民解难的清官高显灵候,有惩恶扬善的四花小姐、寇珠娘娘,有射杀恶神,护佑渔民的安海神斧,有捕鱼祖师湖里老大,有忠勇仗义的关圣老爷,甚至还有姜子牙封的五都神仙。舟山群岛中还有一类海神,是一批知名的或不知来历的石翁仲。陈君庙中的陈棱将军就是典型,他是隋末骠骑将军,奉旨率船队伐琉球,海上遇黑风漂至岱山,在后沙洋杀马祭旗,此事原在隋史中有记载。在后沙洋留下一刑马遣迹,后被当地百姓立碑祀为海神。因两次海禁,岛屿荒芜。展复后,人们在重建家园时挖出石翁仲,再作供奉。这类海神数量极多,成为舟山区域海神的一大特点。由此看来,这些海神的元神真是包罗万象。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神祗的原型实质潜藏着人们的某些心理诉求。信仰它,是为求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安抚。这也正是民间信仰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