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的休渔谢洋大典后面,是舞台上下一张张脸孔,一个个不同的表情,蕴含着对大典不同的解读和感悟。
7岁的小周,第一次来看休渔谢洋大典。观众席上,他睁大着眼睛,欢愉而又好奇。热闹、新鲜,是休渔谢洋典礼带给如今年幼的他的唯一印象,但一颗感恩的种子早已悄悄埋植在他心中,等待着今后发芽成长。
和他一起过来的爷爷老周,是附近渔村的老渔民,黑黝黝的脸庞是海风留下的印记。看着台上的祭海仪式,他神情庄重而又若有所思。热闹的盛会,在这个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内容。“阿拉渔民的全部都是从这片海里拿来,一定要晓得感恩啊!抓大鱼放小鱼,是阿拉传下来的老传统,我一定要传给我的子孙。”
摄影师阿童穿梭在舞台的各个角落,不时摁下快门,记录着光影中的盛会。每次休渔谢洋大典,他总是准时赶到。对他来说,这不只是一次拍摄好照片的机会,也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也是渔民的后代,虽然现在没有在捕鱼,但父辈对海洋的感情已经遗传给了我,勇敢追梦和懂得感恩的精神,是我们海岛子女的精神财富。”
舞台上展示出得100张笑脸,来自100位渔民,也来自岱山所有海的子女。在这片蓝土地上,高唱着雄壮有力的号子,与风浪相搏斗的渔民,用宽阔的胸怀和爽朗的微笑,追寻着美好的生活梦想。休渔谢洋,寄托着他们祈求一帆风顺的梦想,也是他们对大海馈赠的感恩之情。
千百年,面对惊天巨浪一笑而过的豪情,对大海的深深感恩之情,已经溶进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海之子女的骨血中。在筑梦群岛新区的浪潮中,他们还将以这一表情,披荆斩棘,与大海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