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文武走书,是衢山镇民间艺人王文彪根据宁波走书、木偶戏、上海评书等表演形式特点,结合自己嗓音特点组织唱腔,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一种地方曲艺种类。王文彪,1921年出生于岱山县衢山岛,家贫,16岁投师习演木偶戏,1954年从镇海民间艺人盛鹤峰为师,学唱宁波走书,两年后独立演唱。他嗓音高吭浑厚,口齿喷吐有力,表演火爆炽烈,擅演忠臣、豪侠一类曲目,具有粗犷、豪放的海岛特色,并不拘于传统的唱腔艺术,敢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情绪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组织唱腔,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演唱特色,也形成了具有独特个人特色的走书分支,称为“舟山文武走书”。1962年,王文彪担任舟山曲艺队队长,曲艺协会主席,文武走书成为曲艺队常演剧种之一,在舟山地区广泛流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队停止演唱,1977年王文彪离队,文武走书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眼。
文武走书表演时两人或多人搭档,一人在前台说、噱、演、唱,一人或多人在后台拉琴伴奏伴唱,边走边演,边演边说,形式活泼,唱腔韵味独特,非常动听。前台演唱主要声腔为小起板,四平调、赋调、马头调、青丝二簧、三顿等,同时为迎合广大群众口味,根据情节需要适当插入越剧曲调和大陆调。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回忆。三顿节奏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激动,或情节急迫之处。上述曲调旋律不同,情感不一,通过或叙事或抒情在推动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台伴奏多用四弦胡琴、二胡、琵琶、三弦等,其中以四弦胡琴为主奏乐器。其表演道具以折扇、醒木、手帕、台布、桌子、椅子为最常用,其中折扇可模拟笔墨纸砚、刀枪剑戬、锄、橹、担、鞭;醒木可制造某种声音效果,同时也用于开场白警示作用;手帕既是女人的日用品,又可代替店小二的接待布和商人的搭肩袋;桌椅既是家庭不可缺少的摆设,又是经常要用到的具体道具。服饰,演员着长衫,乐手穿平常衣服。
文武走书因其表演时声情并茂,剧情引人入胜,深受渔民群众称道。传统剧目主要有《包公案》、《八窍珠》、《宏碧缘》,《三门街》,《乾坤印》,《双玉狮》,《麒麟宝》、《秦香莲》、《宝莲灯》、《描金扇》、《杨文广平北》及现代戏《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另有王文彪根据海岛生活编唱的《东海女英雄》、《盐场风暴》、《三个小铜匠开家大工厂》等反映海岛人民斗争生产生活的现代书,其中《下放干部胡长征》曾在1958年浙江省首届曲艺会演中获奖。王文彪盛演时其足迹遍及舟山各县60余个大小岛屿,在宁波,镇海、奉化、象山等地也颇有影响。主要传统演出剧场有定海状元桥书场、衢山岛斗书场、东沙角玄坛庙书场,沈家门书场、镇海百花书场、宁波天封书场、嵊山里百步书场、金塘大丰书场、沥港书场、白泉书场等。
舟山文武走书,因舟山曲艺队的解散,王文彪的离世,后继乏人,岱山仅有高亭镇的林祖龙、秀山的倪家文等少数几人,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