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高亭南部海岸线上,渔船云集,沿岸楼房林立,荟萃着渔港盛景,却也曾留下过海水漫灌、街道被淹的记忆。如今,美丽渔港项目正奋力施工,外筑海塘,内建管廊,定波安澜,守护渔港美景。《实干奋进·向新前行》带你一起走进该项工程,看美丽渔港建设如何筑牢“双防”生命线。
在岱山县海塘安澜工程(城防海塘)项目滨港路段的施工现场,工程主体结构建设正稳步推进。该路段纵横梁的钢筋绑扎工作已顺利完成。当前,隐藏式挡浪墙的混凝土浇筑作业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岱山县海塘安澜工程(城防海塘)项目,既是浙江省“千项万亿”水网安澜提升工程的关键一环,也是岱山县美丽渔港建设的核心支撑。海塘建设东起大蒲门村,西至浪激渚二村,全长8.54公里,防潮标准从50年一遇提标至100年一遇,以硬核升级筑牢防潮屏障。
行走在海塘施工现场,看似踏足坚实地面,实则脚下便是海水。这一独特体验源于工程采用的透空式梁板平台结构。“该结构施工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先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桩基完成后破除桩头,并在其上浇筑纵横梁;纵横梁达到强度后架设面板,最后浇筑防浪墙。工程建成后,区域防潮标准大幅提升。”岱山县海塘安澜工程(城防海塘)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副经理申志强介绍道。
工程完成后,海塘堤顶由原来的2.7米抬升至3.9米,防浪墙顶高至4.6米,海堤轴线平均外移约20米,同步加固水闸2座,新建旱闸20座。一条集防潮、景观于一体的“海上长城”呼之欲出。
如何铸就能迎战日复一日潮汐考验的“海上长城”?项目精心构建起防渗体系,抵抗海水持续冲击与渗透腐蚀。“海水可以通过侵蚀作用进入到内陆,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在内陆侧打设了三排灌浆孔,在材料选用上,用的是水泥砂浆加水玻璃,组成一道复合灌浆。通过加压,在内陆侧地下形成一道灌浆帷幕,隔绝海水的渗透。”申志强说。
海岸筑长城,城中通“动脉”。与海塘同步推进的,还有看不见的“地下动脉”——雨污管网。雨水、污水分流输送,既为海塘减压,也为城市“清肠”。
“截至目前,东段雨水管已经铺设了2.5公里左右,污水管铺设1.5公里左右,约完成工程总进度的40%,预期总长5公里。年底之前完成标段的所有路面施工。”美丽渔港融合配套工程-岱山县海塘安澜(城防海塘)现场副经理高连顺表示。
地下顶进,地面无痕。在施工过程中,管网铺设采用了“顶管”这一“微创手术式工艺”,解决了以往管道施工给居民出行带来的不便,实现了路面不封、车流不停。
“顶管埋深在6-8米区间。为了保证周边房屋结构的安全和路面通行,所以选择了顶管技术。截至目前,980米的顶管已经全部施工完成。”高连顺说。
让“最后一米”排得畅、排得快,东标段科学规划布局,共设置了7座雨水泵站,排放量最大的蓬莱路路口10号泵站,它的设计管径是1.8米,排放量为4立方米每秒。雨水排放过程高效顺畅:水流首先通过重力作用经由主管道汇入泵站主体;在站内经过必要的沉淀处理后,最终快速、稳定地排向排海口。
除了超强的排水能力外,建设完成后的强排泵站还拥有智慧大脑。“泵站采用智能化监测、自动化排海,在强降雨的前提下,保证城内的雨水在普通范围之内,让城内不会有积水,不会有内涝。”高连顺说。
8.54公里的“海上长城”、全线7.44公里的地下管网和12座智慧泵站,共同写下守护海岛、向海而兴的时代注脚。它不仅是抵御百年风浪的铜墙铁壁,更是岱山奔向现代海洋城市的底气与信心。
记者手记:站在初具雏形的海塘之巅,眺望奔腾的东海,我深切感受到美丽渔港工程背后的民生温度与发展智慧。岱山用“硬基建”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书写着新时代“实干兴邦”的生动注脚,坚实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