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两次派方士徐福出海求仙药。徐福船队途径舟山、岱山,留下许多传说、遗迹。
同一时期,秦始皇器重另一方士安期生,曾“请与语三日三夜”。舟山的古代地方志称,这位奇人结果在桃花岛、朱家尖学道炼丹,“尝以醉墨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舟山的最高峰被命名为安期峰。安期生同样在这里留下许多传说、遗迹。
公元2年,西汉官员梅福(字子真)抛妻别子,离开了家乡九江郡寿春,隐入江湖。《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件事。
梅子真去了哪里?舟山的地方志称,他到了舟山一座小岛修炼。这座小岛因此被叫做梅岑山,后来改称普陀山,如今山上梅福庵和炼丹洞便是他留下的遗迹。
从徐福、安期生到梅福,早期的千岛在秦汉时期这两百多年中显得分外扑朔迷离,平添浓厚的神秘色彩。元朝文人盛熙明因此写到:“梅福留丹赤似桔,安期送枣大如瓜。金仙对面无言对,春满幽岩小白花。”
秦汉时期世人心中的海岛舟山,那是与神话联系在一起的蓬莱仙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秦汉时期的海岛舟山,那是世人渴望前来求仙问道的舟山。
考察安期生与蓬莱的故事,可以发现徐福船队不会错过岱山之行;考察梅福隐入江湖道舟山,可以发现秦汉时期世人越来越视舟山为传说中的蓬莱指向地。
“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
徐福出海求仙药,途径舟山、岱山。这也有许多专家学者专题论述,本文不再展开讨论。人们也能从安期生舟山炼丹的传说遗迹中,可以领悟舟山、岱山是徐福出海必到之地。
有记载说,安期生是启发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到“蓬莱山”求仙药的始作俑者。
晋皇甫谧《高士传》:安期生与徐福是老乡,同为琅琊人。“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壮,时人谓之千岁公。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安期生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即徐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
秦始皇去世后,安期生的故事更与“蓬莱山”密不可分。
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信神仙,有个名叫李少君的方士向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汉武帝距秦始皇去世已有一百多年,安期生此时显然已不在人世。李少君之辈无非是借神化安期生邀取功名富贵。不过,这也反映出秦汉时期世人确实是相信安期生归隐之地应在“蓬莱山”。
历代文人墨客咏安期生的诗非常多。他们把东海里的安期生视为“金仙”。唐朝的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中写道:“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李白并非真的见到了安期生,单诗人一生酷好神仙道术,想来安期生的事迹对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宋朝的苏东坡在《安期生》一诗中说,“茂陵秋风客,望祖犹蚁蜂。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徐福出海求仙药,肯定想找到“蓬莱山”,请老乡安期生帮忙。安期生在海上可能隐居的地方,应是徐福船队必到之地。而从古代史料来看,安期生学道炼丹之地最有可能就在舟山。因此,徐福船队不会没有来过舟山。
蓬莱乡与安期生乡并存的玄机
《史记》中,安期生的名字常与蓬莱连在一起。不过,司法迁也不清楚蓬莱具体的位置在海中哪一个地方。
有关蓬莱山的神话可上溯远古时代。许地山在《道教史》中说,战国末期,天文地理知识发达,古人依所知地理以寻现任住所。先从山岳寻找,认为西方昆仑山即为仙山。后把目光转向海岛。浩瀚的大海,奇特的海市蜃楼现象,神秘的海岛,孕育出古人无限想象。人们相信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
从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开始,齐燕就出现许多方士,鼓吹君王派人如海到蓬莱求取长生不老药,直到秦皇汉时达到高峰。
方士们之所以乐于冒险入海,就是想利用帝王幻想长生不死的心理邀取富贵。这种活动又是注定要失败的。方士便编造出“安期生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之类的说法应付帝王。这使得安期生的名声更大。其后,此类荒唐活动成为绝响,方士才销声匿迹。
但在秦汉时期,世人心中还是相信有蓬莱这个地方,开始认为在渤海中,后来更指向为东海中。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唐朝,朝廷因此分别在今山东和浙江设置以蓬莱为名的行政区域。
唐贞观八年(634),山东首置蓬莱镇。唐神龙三年(707),蓬莱升镇为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卓珊首次建县,翁山县下辖有蓬莱乡。
山东置蓬莱县虽要比舟山蓬莱乡早,但从史料分析来看,它这一县名更恰当应叫做“望蓬莱”。山东史料称,汉元光二年(133),汉武帝东巡至山东,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名”。
同是在唐朝,翁山县除有蓬莱乡外,还有一个乡被命名为安期乡。这就更有意思。朝廷行政区域设置,安期与蓬莱成为姐妹乡,这说明当时人们更相信舟山就是蓬莱安期生的学道炼丹之地。舟山就是传说中蓬莱指向地。
安姓祖谱中介绍:安期生“尝闻海上有神山仙草,遂四海求之。北上沙门岛,南下海中洲,达珠崖。”沙门岛就是渤海长山列岛,海中洲是舟山群岛,珠崖是海南岛。安期生为寻找神山仙药,曾周游四海。不过,舟山古代地方志中有关其他这方面的传说、遗迹记载最多。
安期生与舟山的故事说明,舟山市秦汉时期方士们希望找到神山蓬莱的必到之地之一。徐福船队四海求神山仙草,近海海岛岱山应是他们不会错过的登陆之地。
与安期生的传说、遗迹留存在古代舟山地方志上一样,徐福在舟山寻找蓬莱的痕迹也在那里依稀可见: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元大德《昌国州志》说:东霍山“在海东北,环东洋”。世传徐福至此山,有修竹森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元朝吴莱的《甬东山水古迹记》也说:东霍山,“山多大树,徐市盖驻舟于此”。
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唐时,人们还在把舟山与远古的蓬莱神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梅福隐入江湖到舟山,应与秦汉时候世人视舟山为传说中的蓬莱指向地有关。
梅福一生没有当过大官,只当过县尉,相当于一个副处级干部。然而,班固却在《汉书》上为他立了传记。这是因为他是一个在西汉末年有影响的儒家人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人士主导封建社会政治舞台开辟了道路。梅福“少长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后来被推荐当了官。当时朝政黑暗,得不到理睬。后来,他见王莽篡政已不可逆转,天下事已不可为,便离家出走。《汉书》上说,“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姓名,为吴市门卒云。”又说他“至今传以为仙”。
梅福是安徽人(西汉时的九江郡设在今安徽寿春),有关他的事迹,《安徽名人传》只沿用了《汉书》的说法。梅福曾在南昌当过县尉,《南昌县志》记载,当地有许多与梅福成仙有关的人文遗迹。明朝所修的《宁波郡志》说,“传以为得仙。旧传鄞之大梅山中即子真所隐处。其石洞、仙井、药炉不止一山遗址。
梅福离家出走那一年,正好有个全国人口统计数字。当是西汉人口为5959万。江南地广人稀,会稽郡(包括今天的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人口仅103万。舟山应该也是人烟寥寥。普陀山大概还是个无名岛。此时,佛教刚刚从外传入,直到公元65年,朝廷才提到有人在“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普陀山由日本和尚首次奉上观音像是在公元九世纪。因此,两千年前,梅福会找到普陀山隐居,实在令人有点难以想象。
从笔者见到的史料来看,最早称梅福到过舟山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公元1123年,徐竞到过今天的普陀山,当时叫作梅岑山。他说,此地“旧云梅子真栖隐之地,故得此名”。
清朝学者全祖望在《梅岑峰》一诗中这样说,梅福当年“吴门市卒变姓名,犹惧危机不可脱,远作天东海上行”。他认为梅福到舟山的路径是从吴(今苏州)一路下来,经慈溪,过四明山,到象山,再从甬江口渡海到普陀山。这与上述明朝《宁波郡志》有关记载有相吻合之处。
梅福在普陀山落脚,生计肯定十分艰难,不会像充满诗意地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位坚守一种信仰,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正统儒家人物所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朝廷昏庸,退则独善其身,梅福想必是无怨无悔。全祖望的诗中因而写道,梅福“生前名氏虽可埋,死后孤岑翻以姓见称。东有梅岑,西有严陵,父翁郎婿同芳馨。山川因之俱不朽,斯人何籍神丹九转成。”
全祖望诗中提到的“严陵”,是指与梅福生活年代相近的另一位隐士严光。梅福离家出走二十余年后,东汉皇朝建立。尽管光武皇帝是严光早年游学伙伴,严光却隐居在今桐庐富春江旁钓鱼,不愿当官(毛主席诗词“钓鱼胜过富春江”用的就是此典故)。全祖望诗中又提到梅福与严光还是翁婿关系。如果真是如此,严光是余姚人,梅福当年到普陀山,会不会是在余姚得到这位志趣相合的女婿帮助和指点下成行?
从司马迁记载来看,安期生原来也不是一个卖药的方士。《史记·乐毅列传》中追述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老翕公,老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为当年山东高密、胶西一带著名的道家学者,汉初名臣曹盖,就是盖公的学生。
安期生学习黄老、老子之术,早年也怀有济世利民的雄心。后来看破世事,隐居海岛,以修习长生之道为业、浪迹江海为乐。这么说来,儒家梅福专项炼丹问道,相信海上有蓬莱神山,也不应称奇。
梅福到舟山,距离身心神仙的汉武帝去世不到百年。他心中的海岛舟山,应该与秦汉时期世人的普遍印象所差无几。
考察徐福、安期生、梅福在舟山求仙问道的传说,有助于了解舟山的发展史。两千多年前,舟山作为海岛,尚属未被开发区域,它在大陆居民眼中还是神秘的世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秦皇汉武派出的寻找不死之药船队对包括舟山在内的中国近海海岛进行了地毯式搜索,舟山的真面目才逐步为世人所认识。徐福、安期生、梅福的传说实质上见证了舟山发展史上的初始阶段。
从西汉晚期到唐初,大陆居民逐步开发海洋经济,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此时舟山海岛大多尚少人居住。因此这里又成了逃亡者选择远离政府控制的地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舟山成了五斗米道教徒逃亡集聚的地方,孙恩、卢循据此起事,震动朝野。
唐以后至今一千余年,尤其是宋元时期,舟山终于进入了与大陆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时期。其标志是设立了县治、渔盐业发达。这时,当然没有可能再现徐福、安期生、梅福在此求仙问道的类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