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奋斗奋进,沿着海岛现代化建设道路,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市委“985”行动,奋力推进“1+5”重点任务清单,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发展答卷。县融媒体中心今天起推出《回眸“十四五”奋进这五年》专栏,全面展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辉煌的这五年。
“十四五”以来,我县以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为引擎,深化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推动船舶修造、汽船配、玩具微电机等传统支柱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全县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产值持续跃升,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崛起,传统制造业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智能数字中心,8台焊接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对钢板进行精准焊接。据了解,这条总投资约1.5亿元的智能产线,贯通了从下料、喷码、分拣、打磨到装配的全流程,也是目前国内船舶制造领域最先进的智能装备之一,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让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机器人扫描后,与后台数据进行比对,它就可以知道哪些焊缝要进行怎样的处理,用什么样的工艺参数,这相当于替代了32个工人,可以连续24小时的作业,而且质量有保障,很多产品达到了免检程度。”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彤说。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更是成为企业突围发展的核心法宝。今年以来,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已开工建造船舶24艘,手持订单排期稳稳延伸至2028年。而船舶台周期更是从去年的160天压缩至如今的120天左右。
“通过生产周期的显著缩短,造船效率和产能得到了巨大释放,推动了产值大幅提升,从2020年的1.65亿,到2021年3.5亿,2022年4.5亿,再到2023年6.5亿,直至2024年的10.8亿。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向18亿发起冲刺!”王文彤说。
当下,全县拥有船舶海工规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12家,配套企业近60家,外包服务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约3.5万人。2024年,全县船舶行业实现产值150.3亿元,同比增长34%,手持订单同比增长30%以上,生产交付类海工装备数量占全国20%以上,“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还成功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
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汽配行业这一岱山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正阔步前行。作为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老牌汽配生产企业,舟山市银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于2018年顺利完成了新厂区建设与投用。在注塑车间,记者见到,百余台机械臂代替了原有大部分的人工生产工序。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车间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增加,这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每天可生产量从25-30万件,提升到如今的80-100万件。”舟山市银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注塑车间副经理沈路成说。
“十四五”期间,该企业还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培养并组建起一支高精尖研发人才队伍,引领企业不断向“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迈进……2024年,该企业顺利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同年,自主研发的“汽车头枕”成为舟山市首个国家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含4项专利技术),年创收超亿元。企业还连续五年荣获通用全球优秀供应商称号,成为国内首家获此荣誉的零部件供应商。截至目前,全县汽配行业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家。
从“经验造船”到“数字造船”,从人工操作到智能产线,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实践证明:只要把握机遇、创新驱动,“小岛”也能办“大产业”,“老产业”也能焕发“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我县以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速“1+3”岱山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岱山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规上工业企业从2021年的64家上升到2025年的86家,增长34%。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2968.3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193.5%,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排名全省第四。工业领域连续四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4年进入全省工业大县名单,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制造业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并获评金鼎,均为舟山市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