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之迷正在揭开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遣徐福入海求仙寻长生不老药。徐福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这十年间多次组织大批船只的编队航行,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最后,东渡日本。其活动范围甚广,在全国沿海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也为世间留下了种种千古之迷,让后人破解。
徐福有否其人比较肯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历史记载可证;徐福求仙出航的目的也比较清楚,起因求仙,结果避秦也较一致;但对出航地、航路以及三神山究在何处?目的地到底在那里却比较分歧,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徐福研究的深入,千古之迷正在不断揭开,不少已逐步形成了共识。
二、徐福入海求仙史实可靠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韩国、在日本许多地区,许多人特别是日本九州西北的佐贺县,对徐福的故事深信不疑。
徐福之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三处提到徐福东渡求仙的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也记述了此事。同书《封禅书》中虽然没有提到徐福的名字,但讲到秦始皇希望得到三神山之奇药,并说:“方士之言,不可胜数”。这些方士应该包括徐福在内。司马迁治史严谨,他所生活年代距徐福下海求仙只不过一百多年左右,《史记》中几次提及此事,说明此事绝非虚传。与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也记述了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童女入海寻“不死之药”的事,更证实了徐福入海求仙是可靠的历史事实。
三、徐福求仙到过岱山完全可信
徐福为找三神山求仙从何处出发?经那一条路线?到达什么地方?无论是《史记》,还是《海内十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现在志书的记载和各种传说,经过分析确认,大体上分布在北起渤海湾,南到宁波、舟山一带的沿海地区。这和《史记》所载的秦始皇北“游碣石”南“登会稽”的史实比较吻合。所以吻合,所以可信,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是秦始皇到过这些地方,并且想从这些地方探寻去海山三神山的航路,因而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二是徐福或徐福那样的方士为寻找入海启航的港口,到达这些地方,所以有记载和传说;
三是徐福从某一港口(现在许多人认为是琅琊,也有人认为是秦皇岛或达蓬山或其他地方等)出发后,其船队被风浪打散,有的船只飘流到了某些海岸或岛屿,因而留下了许多徐福的传说。
尽管,当前对徐福出航地和到港目的地仍有各种分歧,但我认为:经过史料求证和现实分析,不论徐福从那个港口出发,到达那个港口,徐福到达过岱山的史实是完全可信,是不容置疑的,是很有科学依据的。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研究,我更坚定了这一研究的结论,我的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
我的观点之一:徐福出航地多多,不论目前“琅琊”说优势如何?从浙江慈溪达蓬山出发,经岱山东渡至日本之说理由也比较充分:
一是浙古称越,古代越人自古就有造船和海上航行的优势。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是对“越人便于舟”的生动描写。岱山大舜庙和北畚斗以及衢山蛤巴山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是越人先民在四、五千年前已能进行海上航行的证明;
二是地理条件优越,如优良的海港、季风、海流等等,是出海准备的理想之地和东渡日本的最佳航线之一;
三是这一带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容易引起人们对海上三神山的幻想;
四是这一带不但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的传说,而且也有许多徐姓村落,是徐偃王的后代聚居之所,徐福为避秦,在最后一次东渡时,必须借助于徐氏宗族的庇护。
我的观点之二,徐福东渡起航地从我国沿海由北而南有十几处(主要有山东龙口琅琊说、江苏赣榆说及浙江沿海说三种),不论何处起航;航路不论北路与南路,徐福到过岱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信的。本人长期从事渔业,随渔船下海也有四十多余年历史,与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渔民老大接触频繁,因而对东海、黄海的洋流、潮汐、季风等帆船航海的诸多因素有所了解,结合史志的记载和传说,从航海角度对四种情况作如下客观分析:
一是所谓南路直航线。如果徐福船队在浙江沿海启航,记载主要集中在慈溪的达蓬山,帆船从杭州湾口出发向东航行,主要利用淡水泾流(冲淡水)和季风所至舟山群岛的最东端(海礁、浪岗山列岛)以外汇入黑潮暖流去向日本。根据冲淡流流速、风速与潮汐时间对比计算,从慈溪沿岸出发,向东行,一潮航距均在岱山诸岛境内,近到东、西霍山,大、小渔山,远可到达岱山本岛。岱山老渔民的历史航海经验证实了这一点。这样,如果徐福船队当年在钱塘江南岸一带开航,向东漂航,古称蓬莱的岱山诸岛,是候风站潮的必然之地。舟山群岛中有徐福求仙记载与传说的只有东霍山与岱山两岛。因为这条航路是用冲淡流直接向东,在舟山群岛以东汇入黑潮暖流的,我称之为南路直航线。
二是所谓南路接航线。如果徐福船队在山东或江苏沿海的某地启航,均不可能直接向东航行,因为黄海海流常年是南北走向的。要向东只有向北或向南迂回两条航线可走。北路是沿着海岸线北上,利用左旋回流,经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济洲岛而至日本列岛。南路则必须沿海岸线,利用沿岸流推进,向南航行至长江口与钱塘江口的交汇处,再利用冲淡流向东汇入黑潮暖流。这条航线是由沿岸流与冲淡流相衔接,后半截航路是上述南路直航线一样,也必须经岱山诸岛候风站潮。因此,我称之为南路接航线。
三是所谓漂流航线。如果徐福求仙船队在沿海任何一处启航,都有可能漂流至岱山诸岛。徐福求仙活动整整十年,出航地不可能只是一处,出航船队更不可能只有一次,而且其航行时携带百工及三千童男童女并带有百谷种子及工具,是一个庞大的船队。帆船航行依靠风力和海流为动力的,而且海洋上气候又变幻莫测,船队一经出海,不可能总在一起,很有可能有些船只失散了而航行漂流到了沿海一些岛屿。这样,这些岛屿在历史上就留下了徐福求仙的记载与传说。古称蓬莱乡的岱山,位于舟山群岛的岱山诸岛及嵊泗列岛应该是那些失去目标而盲目漂流的船只最有可能靠岸的地方,因为这一海域是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水流交汇处,冲淡流自西向东,至舟山群岛北部与自南向北的黑潮暖流相交汇。同时,另有一股黄海冷水团自北向南,秋冬强进、春夏退缩,舌状地伸向舟山群岛北部与上述两条流水线交汇,这样,在不同季节来自不同方向的船只都有可能被这些复杂的水流带到岱山诸岛及嵊泗列岛。故而,我称之谓漂流航线。
四是所谓印证航线。是与秦始皇东巡至会稽相关。《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渡长江。从有关秦始皇这次东巡的记载,可以断定秦始皇在浙江一带下过海,《史记·秦始皇本纪》等有过详细记载。古代浙江是指会稽以东的杭州湾口,秦始皇东巡归途从会稽到吴中(即今天扬州附近)就是渡越江海相汇的杭州湾。古代帆船要直线横渡杭州湾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冲淡流和潮汐的力量是先东北方向航行,后以至某一岛屿作为停泊站潮,待到涨潮时,再依靠涨水流流速向西北方向飘航,最后以一个弧形的航线至吴中。这次秦始皇船队渡浙江的站潮地可能就是舟山群岛中有徐福求仙记载的东霍山和岱山。近代帆船实践航线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称之为印证航线。以上四种航线的分析详见岱山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蓬莱仙岛与徐福》第78-83页当时标题为《徐福求仙到过岱山的可能性》,现在应更正为《徐福求仙到过岱山是可信的》。
我的观点之三,徐福到过岱山既有传说也有史实,已被许多出土文物以及民间风俗和现实生活所证实,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以弘扬和发展海洋文化的高度深入挖掘,潜心研究。从前一段徐福研究成果中,我们初步掌握了徐福与渔业的点滴史料和一些实物佐证,以及中日两国渔民相似的生产、生活习俗等。如徐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及“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若,故不得至,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弩是渔具与以后捕捞鲨、鲸大型鱼类的工具非常相似;又如在佐贺等出土的渔船用的石、木碇(锚)和泥涂用的生产交通工具,弹涂船也称泥船或泥马,几乎与我国完全相同;再如渔民的服饰龙裤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也极为相似;还有喜食河豚鱼和真鲷鱼的饮食习俗等,特别是我国渔业生产的忌日与徐福三次试航遇险相吻合。我国渔民称“初五、十四、廿三,神仙出门挈空篮”。这从气象学与渔业生产规律角度分析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三月初五、四月十四都是风暴日,渔民称“上洋斗”;六月廿三,渔民谢洋休渔,此时海豚续集,徐福曾遇大鲛海域,很可能就在岱山诸岛附近。还有渔船用的方向盘以及造船的“灵魂”,祭拜船关老爷等相同的民风民俗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人曾在徐福研究学术交流会上专题发表过《略谈徐福与渔业》一文。尽管,目前徐福与渔业关系的史料极少,但是在研究徐福文化中,积极探索徐福与渔业的命题,不仅是一条通过民间组织渠道沟通和改善中日关系之路,更是总结借鉴中日两国渔业发展历史经验,从而获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渔业的启示之路。
历史徐福寻蓬莱,现今蓬莱兴徐福。徐福文化是岱山极俱开发利用的一大特色海洋文化资源。徐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将对岱山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徐福“仙文化”品牌的真正打响和产业化的形成必将加速富强、宜居、开放、和谐新岱山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