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与岱山“蓬莱岛”,自区域建置以来,上层下属对秦王朝期间徐福的人与事,尤其是有关东渡蓬莱觅仙草的事,较为关注。但从研究角度说,可谓后来居上。现析如下:
《宋乾道四明图·昌国》叙山: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
《康熙定海县志》记述:徐市,盱始人。尝为始皇侍直,因得请以童男女,入海求长生药。(厅志补曰:相传为岱山云)
《岱山镇志》云:徐市,又称徐福。盱眙人。秦方士也。始皇二十八年,发童男妇数千人,遣市入海,求三神山不死药。三神山者,蓬莱、方丈、瀛洲。其所称蓬莱者,谓即今之岱山云。
虽有古志简述,但长期来无所研究,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始对徐福的研究。
一、对徐福研究的启发、初识
早在1990年12月6日至7日,在江苏省赣榆县县政府会议大厅,举行“徐福东渡”2200周年学术讨论会。出席者的专家、学者有北京、上海、南京、山东、河北、陕西、贵州和台湾省等8省市47人。会议交流论文37篇,解开了徐福东渡的不少之谜,是一次比较有见地的盛会,进而确认“徐福史有其人”,其故里系“赣榆县金山乡(现徐福镇)徐福村”,同时确定了“徐福是中国东渡日本的代表人物”,还确定了徐福研究中一定要贯彻“厚今蒲古”、“古为今用”的方针。那次大会开得比较成功,但未尽之疑依然存在。
二、徐福东渡区域狭窄,“渡日”内容偏多
当时的学术讨论总结,表述东渡活动的范围较为局限,只是说徐福出生地周围的今江苏、山东省等沿海地区,然后于二千二百年前率三千童男女渡海到了日本。其中渡日内容实在过多,反之,对浙江半岛蓬莱,甚至连悬岛蓬莱之岱山也未提及。
日本是当今世界节、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它记述了“正月休假”“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除夕之夜”“守岁”等等习俗,其实有贾蕙萱的《日本风土人情》和舟山古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日本水稻种植技术与杵臼使用,从而说明它们是由中国江南及舟山传去的。由此印证,徐福强渡江南地区、舟山群岛尤是悬岛蓬莱而传向日本。对此不言而喻,是徐福从蓬莱(岱山岛)传去的内容最多。
三、中国徐福会成立前后正是蓬岛步入研究之关键
我县关注“徐福东渡”传说,最早在1986年11月,《岱山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岱山县历史沿革”中有记载。是时不少有识之士,联想岱山(蓬莱)与秦朝徐福早有不解之缘,为此主动、积极向县领导反映、汇报,领导们对此较为重视,顺应建设海洋文化、汇集人文资源之要求,并认为徐福研究正是时候了,于是选定1993年5月成立岱山县徐福研究会。县领导亲临会场专题报告,参会者受到很大鼓舞,从此数十名会员及爱好者潜心研究,先后刊出《徐福与蓬莱》简报多期和《蓬莱仙岛与徐福》专集,取得了初步有成果。
1993年10月,得悉中国徐福会成立及学术交流会在赣榆县隆重召开,我县徐福研究会组成以会长为首的代表团,参与了中国徐福会成立大会及学术交流。交流会上,我会会员发表了《徐福求仙活动与岱山古名蓬莱的关系》一文,引起了到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较大反响。
不久,县徐福研究会率团赴日本、韩国考察、访问、交流。特别是2004年7月,岱山举办“中国徐福东渡国际文化节”,堪称岱山历史上外宾一次性集中来岱山人数最多的一次,仅日本学者就有26人之多。这次国际性的徐福研究活动,统一了对徐福故里、启航地、登陆处等众说纷纭的问题,朝着更高层次的探究。
本县徐福研究会从此进入了研究的高潮,且成为岱山海洋文化的一枝奇葩,对未来的旅游、休闲、度假以至产业化方向寄予厚望。
四、成功“非遗”申报,传承、保护有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民间文学《徐福东渡传说》,分别申报县、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出重头戏,它由“申报项目简介”、“基本信息”、“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谱系”、“基本特征”、“保护价值”、“保护措施”以及申报辅助材料的电子文档、照片、录音录像等等组成。数万字的文章,全面又详尽地反映了徐福文化,申报须经县处、中内有关领导分别签字,各级专家论证,最终以报载公示、发文公布。
早在两年前,笔者曾参与了“非遗”申报,获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非遗”。这应该说级别已高,但从著名度出发,还想升级,再报国家级,可因时间等因素未被公布。待第三批国家级申报时,遇上批准数的比例突然下降,尽管本身比例高于全国各省,然而难度毕竟过高,至于能否批准,有待公布。
五、前瞻之证
东沙古镇的“海天一览”亭,作为徐福研究对象,是找准了靶子。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蓬莱岛的东沙角山嘴头海埠通道处,右靠山崖,左沿滩涂,依山傍海间建有规模较大的,以石质为主的六角型的“海天一览亭”。亭顶为金黄色琉璃瓦,瓦上塑有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将、仙翁道者;亭内塑有长须飘拂,左手拿司南①,右手执拂尘的道者风度徐福之像,像前之华桌上香烟缭绕,祭品常有,参拜者络绎不绝。亭旁依沿在山崖下的一座小型土地公婆祠,说是保护来往渔民、船工的安全,同时保卫徐福之像。亭间壁上刻有一碑,碑文为文人所撰,内述“徐福东渡”的艰险曲折及丰功伟绩云云。亭口两旁由乌程(现湖州)儒商周庆云所书,刻有“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名联,从而提升了审美价值和“徐福东渡”到此的真实性。
世上很少有尽善尽美之事。徐福到过秦皇特指的海上蓬莱,要是那块文碑尚在,那是尽如人意啦!为此数年前戴县长下令招寻觅取,可至今仍未获,那么另选途径补之:
1、可召开当地年老的文人或知情者座谈会,也许能记忆所及。
2、偌大的文碑,总不能化为乌有,应寄予失而复得之希望。
3、追寻旧日的记录、笔记本、脑海中的有关记载、记忆。
4、继续挖掘同一目标的传说、故事、谚语、异闻轶事……
5、笔者认为:迄今为此,“徐福东渡”寻觅蓬莱仙草之航线研究,最有说服力的应是“海天一览”亭中的徐福之像、石刻文碑及其有关附属物,可谓前瞻之引,前奏之曲。
注释:
①司南,即古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