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徐福,字君房,古徐国偃王29世孙。[1]成年后,行医传道,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为“齐人”),交往甚广,颇得秦始皇赏识。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遣徐福率“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泛海求“蓬莱”。“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2]相传,“平原广泽”即日本,所求的三神山之一——“蓬莱”即岱山。因此舟山群岛关于徐福的传说、遗迹很多,并被推定是徐福东渡日本航经的地方。[3]
“蓬莱”在哪里?《义楚六贴》称:“日本国亦名倭国……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止此,谓蓬莱……”此外,日本号称“蓬莱”的地名还有二十几个,如“熊野蓬莱”、“严岛蓬莱”、“热田蓬莱”等。在中国沿海地区,也有不少称“蓬莱”的地名,如山东登州海角称“蓬莱头”、标志建筑称“蓬莱阁”,县名则称“蓬莱县”,烟台市的毓皇山也叫“小蓬莱”。福建渭洲湾内秀屿港附近的象山寺所在地,当地人也叫“蓬莱山”。在浙江象山有丹城的“小蓬莱”,而最为著名的是古称“蓬莱”的我市岱山岛。
岱山以“蓬莱”相称历史弥远且有文物佐证。《义楚六贴》成书于公元955年,说徐福止于“蓬莱”即富士山,是五代后周泉州开元寺义楚和尚听日本友人宽辅[4]来中国时说的。因此,日本“蓬莱”作为一则传说,其相传也不过1000多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岱山县衢山岛曾出土“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砖碑,上刻有“……夫人广平程氏……以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窆于明州鄞县蓬莱乡朐山”。[5]其实,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舟山初设翁山县治时,即名岱山为“蓬莱乡”。[6]据此,岱山以“蓬莱”相称要比日本早二个多世纪。
岱山以“蓬莱”相称不单铭刻在金石,而且载录于志书,并同徐福泛海求“蓬莱”粘结在一起。据地方志记载,唐宋以来,岱山历呼翁山县“蓬莱乡”、昌国县(州) “蓬莱乡”、定海县“蓬莱乡”、定海直隶厅“蓬莱乡”。南宋﹒乾道《四明志·昌国县》载:“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老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民国《定海县志·人物志·方外》云:“徐市,当为始皇侍直,得请以童男女五百人入海求长生药,即岱山云。”
徐福泛海求“蓬莱”到过岱山岛,不仅传说于民间,而且表述在诗文。元朝文人吴莱,可以说是个徐福迷,他泛舟海岛,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写了《听客话蓬莱山紫覆洞》、《甬东山水古迹记》、《听客话熊野徐福庙等》诗文。其中《甬东山水古迹记》道: “土人云……尽昌国北界,有蓬莱山,众山四周峙立,旋绕小屿,屹如千丈楼台。”《岱山镇志·艺文》载清人刘梦兰游岱山后写的《蓬莱十景诗》,刘诗皆呼岱山为“蓬莱”。同志卷20《兴建超果寺记》云:“岱山居巨浸之中……古称蓬莱之乡,相传秦时徐福寄迹于此,乃浙东之岛名也。”同志卷3《志水》又云:“东沙角埠头,在山渚头……光绪二十四年……又建亭一座,乌程周庆云题‘海天一览’,钱塘黄福纶书之。又亭柱有一联曰‘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海相招梅之真’,亦为庆云所题。”据调查,该亭毁于1958年,据当地父老传言,亭中树有一碑,碑上刻徐福渡海求仙事迹。
不独岱山,舟山群岛的东霍山(即东福山)也与徐福求仙有关。乾道《四明志·昌国县》云:“东霍山在县东北海中,四面大洋。上有虎豹龙蛇,人迹罕至。耆老相传,古有仙者隐于此。山有石棋盘,四周皆修竹,风至则竹枝扫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宋·宝庆《昌国县志·叙山》: “东霍山在海之东北,环以大洋,世传徐福至此。”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沿袭宋志云: “(东霍山)在海东北,环大洋。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宛如一枰,修竹森立,风杖扫排,常无纤尘。”吴莱道: “东南望东霍山,山多大树,徐市盖驻舟于此。”
“蓬莱、方丈、瀛洲”合称三仙山。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的诗句。按孙绰《天台赋》云:“登陆则四明、天台,入海则方丈、蓬莱”,文中与四明、天台、天姥相对的“瀛洲”,当指舟山。元代赵孟頫更书作“瀛洲界”题刻在普陀山上。清·康熙《定海县志》载: “始皇留勾(句)章三十日,今鄮县大雷、慈溪达蓬,俱传始皇遗迹,则定海为始皇所经巡,徐福所栖止,非傅会之说矣。”宽泛地说,舟山许多岛屿命名如“向蓬山”、“徐公岛”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徐福活动倾向,以致于后来的安期生、梅福、葛洪等方士循迹来访,采药炼丹,斑斑可考。看来舟山群岛空灵神异一直是被当作海上仙山看待的。
海上交融
舟山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徐福传说和遗迹,其背后必然隐含着真实的历史。目前,关于徐福东渡启航地,学界有五种说法:①山东黄河营古港;[7]②山东琅琊港;[8]③青岛市辖地琅琊港;[9]④连云港的赣榆县;[10]⑤宁波的慈溪市。[11]这些地方是否真正是徐福船队始发港虽然颇可怀疑,但它们实在的遗迹存留和有关的地方文献记录以及年代久远的民间口碑传说,可以证明当时当地确有古人集团频频活跃于东部海上。这恰恰与“徐人入海”, “吴人入海”史说相印证。
1.徐人入海
舟山流传有与徐福关系殊密的徐偃王筑城的故事,当与徐人入海有关。徐偃王是西周徐国国君,建都泗水。徐国(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鲁南、苏北、皖北是徐姓、徐国发祥地)出自东夷少昊族,与秦、赵等同为赢姓,徐为其氏。[12]徐国衰败灭亡后,王室、公族子弟逃避到舟山群岛,是完全可能的。徐时栋说:“定海翁山是偃王所居地,遗城在焉,有庙。”[13]“翁山”即今舟山新城所在地。《十道四蕃志》说,偃王“仁义”,得三十六国诸侯来朝。周穆王(公元前976-922年)诛之。偃王败走彭城(今江苏徐州),到“越城之隅”,吸取亡国教训,整治军备,操练战阵,防备周朝的进攻。据地方志[14]记载,今舟山新城的“金鸡山”,原名“金旗山”,当年,徐偃王就是在这个山头上,竖立金旗,号令四方;附近有座“鼓吹峰”,系鸣金击鼓之处;今天的“陈岙”,原名“阵岙”,是“布阵列战处”。而“比战场”、“磨刀桥”等地名也都因当时的军事功能而留名。金鸡山与陈岙之间的“城隍头山”,又名“城湾”,就是徐偃王筑城的地方。后来,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徐偃王庙来纪念他。上文述及的吴莱也曾泛舟到翁山寻觅徐偃王古迹,作《过滃浦问徐偃王旧城八首》。难怪郭沫若先生推测说:“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亦未可知也。”[15]蒙文通先生也提出了“岂徐戎固与越人同其族类”、“吴、越之版图亦徐国之旧壤”的疑问[16]。1982年,在金鸡村徐家墩发现了东周遗址,在城隍头村毛家鸟墩发现了战国遗址,可能是偃王后裔的聚居之所。舟山有许多徐偃王、徐福的传说、遗迹、遗址,舟山古文化中包含有徐文化的因素,正是徐人大量入海的新论据。
2.吴人入海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甬东”在哪里?晋杜预注:“甬东,越地,会稽(今绍兴一带)句章(今宁波)县东海中洲也。”故地即今舟山岛。[17]《史记》和《国语》都有相同的说法。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王勾践打算将夫差流放到舟山。勾践“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一说:“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 [18])。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19]史籍虽说夫差没来舟山,但是,舟山民间传说夫差来过了,就住在今新城的“吴家山”下。新城的历史地名是“吴榭”,“吴榭”是“吴王宫榭”的意思,即吴王的行宫,或吴王的庙堂。吴王无论到过舟山与否,越王总是把舟山和“百家”封给他了。“甬东”这个地名缘此一直保存了下来。“甬东”同“甬句东”[20],可以说是舟山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有史可稽的地名。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甬东村”的记载,并把宋代在这里造的一座桥,叫作“甬东桥”,即谚语“十里甬东桥,廿里章家庙”所指的那座桥。清代定海本岛划治为十七庄,定海城关镇和洋岙合称“甬东庄”。至今,境内还保留着“甬东村”、“吴榭”、“吴家山”等地名,恐与吴王流放舟山史说或吴王后裔流寓舟山传说有关。吴人流寓舟山,无疑促进了吴越文化在海上的快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