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对大家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份到河南考察的时候,首次提出我们国家经济进入到一个新常态。从那以后,“新常态”成为各种讨论场合、各种媒体上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今天的演讲就是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谈谈中国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升级。
发达国家新常态有哪些特征
最早使用新常态这个词的是美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年初的时候,华尔街的金融家首先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会进入到一个新常态。
华尔街金融家提出新常态基于以下判断,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跟其他发达国家会进入到一个低增长、高失业、投资风险大、平均回报率低的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约是3%,而且相当稳定。危机以后会有一个增长的反弹,一般会有6%、7%的经济增长,这是发达国家在过去的一种常态。
实际情况如何呢?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2.2%,低于它长期平均的3%。2014年年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美国增长速度可以达到2.8%,但实际上只有2.4%,还是低于它长期平均的3%。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0.2%。在失业率方面,按照美国自己的统计,已经降到5.5%,似乎跟危机之前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了。但是实际上它真实的失业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按照美国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如果一个劳动者一个月不去工作,这样的劳动者就被算作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不在失业统计里面。所以,在探讨美国失业率的同时,还要参考一个指标,就是劳动参与率。美国现在的劳动参与率比其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参与率低了3个百分点。如果把减少的3%的劳动参与率当成失业的话,美国现在的失业率接近10%,这是高失业率。
为什么在低增长、高失业的时候,投资风险会加大?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一般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的开支就会增加很多。但是由于处于低增长,政府的财政税收增长得慢,所以财政税收的缺口就会相当高。比如说,日本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前,积累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现在日本财政赤字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0%。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当局都会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它的利率维持在0或者1%左右。
货币非常宽松,相当于经济当中的流动性多,并且这些资金的成本又非常低。这种状况下,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就不会太好。大量的资金就会转向投机,如股票市场等,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会“水涨船高”。在这种情形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股票市场大涨大跌,风险就会非常高,而平均回报率则非常低。这就是发达国家所谓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在发达国家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达国家经济要恢复正常,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对此,国际经济学界,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学术界是有共识的。既然有共识,为什么至今未做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结构性改革都是收缩性的,一旦推行,会带来需求减少,从而增加失业。在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这样做一定会引起民众的反对,很难推行下去。可是没有结构性改革,经济就不能够恢复生机。这是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