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发优势的潜力有多大
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恐怕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以后,我们就会转向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到底是多高?是政府提出的7%左右,还是学界说的可能会降到5%左右?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判断我们的增长潜力有多大。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内涵是我们的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则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一靠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靠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水平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它所在的行业附加值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因此,它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只能自己发明。但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它可以对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也可以叫做后来者优势。
判断后发优势的潜力,不是看过去的发展怎么样,而是要看跟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数差距有多大。如果这个差距大,那后发优势的潜力就大;如果差距小,后发优势的潜力就小。而判断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人均GDP的水平。按照购买力计算,2008年我们人均GDP水平是当年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我国台湾地区1975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韩国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后发优势,让这些东亚经济体实现了20年7.6%—9.2%的增长。按此推演,从后发优势的潜力来讲,我们应该还有10年—20年每年8%左右增长的潜力。
在这儿需要强调的是,我讲的是潜力,潜力只代表可能。潜力是从长期供给面来看的。谈及经济增长,不仅要分析长期的供给面,还要分析短期的需求面。通常所用的是“三驾马车”理论,即出口、投资和消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要维持经济增长的话,必须更多靠内需。内需有两块,一块是投资,一块是消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利的条件还是非常多的。
比如说产业,我们现在的产业跟人均GDP是相当的。我们现在人均GDP是7000多美元,比美国低多了,所以我们是在中低端,甚至在低端。即使现在有很多产业是产能过剩,但是我们还可以产业升级。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产业都在前沿,下一个新的产业还没找到。而对我们来说,新的产业并不难找。
克服思想认识三大误区
潜力在那里,但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把内外部有利条件都用上。打个比方,即使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如果你不吃饭的话,也会饿死。但目前在国内,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高速度牺牲增长质量
有人说,现在雾霾这么严重,环境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增长太快。的确,环境问题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跟高速增长本身,并不直接相关。以中印两国比较为例,在197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超过7500美元,而印度只有1600美元,它连我们的四分之一都没达到。但数据显示,印度雾霾跟环境污染问题比我们还严重。从这个比较来看,确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加重了环境问题,但不能说是跟我们发展快速有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中等收入阶段。低收入阶段是以农业为主,高收入阶段是以服务业为主,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它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经济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时候,环境问题都比较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制造业阶段,它的生产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二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先天的劣势,即两国能源结构都以煤炭为主,煤炭的排放比石油、天然气都多,所以环境压力更大。三是监管不力,所以问题就更严重了。
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改善环境质量,可能用意是好的,但实际上达不到这个目标。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我想最重要的是赶快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服务业能源使用率低,排放减少,环境的压力就会小。而且当我们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可以用来治理环境的手段多了,钱也多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就自然大了。而如果一味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我们在制造业阶段的时间被拉长,反而陷入一个更被动的局面。
误区二:把投资等同于产能过剩
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模式不对。我们是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变成产能过剩,因此要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并不是反对消费,消费非常重要,这是发展的目的,但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长,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技术要不断创新,产业要不断升级,而这都要靠投资。
当然投资也应该是有效投资,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如果继续在那些过剩的产业里面投资,当然会产生更多的过剩。但是简单把投资等同于产能过剩的人,在他的思想里面没有产业结构分析。实际上有很多新的产业可以不断升级。如果投资于产业升级的部分,或者投资于我们现在有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或者投资于环境治理,这些投资怎么会导致产能过剩呢? 误区三: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不应该政府来做
有学者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比一般产业投资回报率低,由此认为,政府就不应该做基础设施投资。我认为其观点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一般产业的投资周期不同。一般产业的投资,一年两年就有产品可以卖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就要长很多。其次,回报周期也不一样。一般产业的投资10年就折旧完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折旧,可能要30年甚至更长。折旧短意味着什么?就是每年的回报率要高,才能够抵消折扣率。如果回报周期长的话,每年的回报就会比较低。第三,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很多是外部性、社会性的收益,不是项目上面直接可以得到的收益。
退一步讲,如果我们把这些外部性等都算进去,还是发现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比一般产业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让民营经济去做,它也不会愿意做。但是如果政府也不做的话,那么基础设施到处是瓶颈,经济还能发展得起来吗?实际上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后一个很大的误区。基础设施这一块,政府还是有责任去做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政府来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许多好处:可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稳定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还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让经济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