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个全面”的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
这个目标是我们党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是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的一步。这里“十三五”规划时期就特别重要,因为从明年开始我们就将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就特别重要了,“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应当说时间还是比较紧、任务还是相当重的。
全面小康的核心是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上它应该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也应该是全面的,一个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这是我们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还是硬道理,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发展到了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样一个“双目标”,着力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的“双引擎”,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要强化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0多年的发展告诉我们,过去那个传统的粗放型的拼资源、拼能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我们现在要强调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优化升级,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发展,而发展的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2012年十八大闭幕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者的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民期盼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他接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为此,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这样的理念和追求,人民至上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推动和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的力量。人民至上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离开了人,离开了13亿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每个每个人的梦,它要给每个人提供一种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一方面,它要由人民来实现,另一方面,它又要不断的造福于人民。而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它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人民。30多年我们的改革发展很快,成就巨大,但是也确实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连着人民幸福,这是第一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它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第二个全面,全面依法治国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第三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第四个全面。大家看,这四个全面都和人民、和人民的幸福紧紧的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