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中国的改革已经30多年了,中国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和特征呢?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当然我必须强调一点,邓小平说过,改革也是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也带有革命性质。但是中国改革最主要的特征还是渐进式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的具体表现我把它概括为这么六个先后,就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一句话,先易后难。这大概就是中国的改革,我们30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渐进式改革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容易探索、容易起步、容易积累经验,避免比较大的动荡与风险。但是渐进式改革也有它的问题,这就好像一个手掌的两面,从这面讲我们说它是渐进式改革,从这面讲我们说改革还没有到位。由于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它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一定阶段会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因此,我们今天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点,就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凝聚改革共识。改革30多年了,用有的学者的话说,改革出现了疲劳症,改革的动力在减弱,改革的共识在减少,对改革的批评和质疑在增加,改革的代价、成本、难度在增大,改革到了深水区,改革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到了十字路口。怎么办?它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干这个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点,全面深化改革它的总目标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包括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第一句话是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句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篇大文章,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四点,全面深化改革它需要有三个“进一步解放”,这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这次又特别加上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创业、创新、创造,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发展。
第五点,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那么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它有什么新的特点?或者说我们今天的全面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和早期的改革、和80年代初期的改革它有什么特点和不同?下面我从八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点,过去的改革,这里过去的改革是指早期的改革、80年代初期的改革,它主要强调效率优先。大家都知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大马路上有一个巨幅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个时候的改革很多举措是和承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这个企业效益不好,来一个能人承包了、有效益了,这是最重要的,以至于我们党的文件曾经表述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大家看,这个时候公平的地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兼顾的,效率是优先的,为了效率可以牺牲公平。今天不一样,今天我们强调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要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观念的冲突。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刚从文革、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走出来,那个时候一个改革措施一出台,党员、干部、老百姓,特别是老干部,脑中第一反应,这样改还是社会主义吗?是不是在搞资本主义?所以脑中第一反应是要问姓资、姓社,这是观念的冲突。当然现在观念的冲突不是说没有了,观念的冲突依然存在,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不是观念的冲突,而是利益的冲突,利益,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成了关键词。我们讲的攻坚克难、背水一战、壮士断腕大概都与这样一个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相关。
第三点,过去的改革往往是从容易的入手。一个改革大家意见比较一致,没有什么分歧,普遍红利,大家都说好,我们就改。一个改革如果分歧比较大、阻力比较大,我们就往后放,等一等,看一看。3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所以讲,我们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攻坚克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
第四点,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而今天我们更强调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当组长,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但是我想补充一句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应该能够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敢于闯、敢于试,中国这么大,城市、农村、中部、东部、西部,条件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不能用一个模式,应该鼓励群众的探索和尝试,即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改革毕竟已经30多年了,改革到了深水区,有的时候可能摸不着石头,所以我们今天更加强调顶层设计,这样把群众的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来推进改革。
第五点,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不是说没有其他的改革,而是说主要的是经济改革。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与国防,它是全面深化改革。
第六点,过去的改革强调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普遍的比较穷,所以那个时候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今天我们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第七点,过去的改革、80年代初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旧体制,这个旧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统的过死、管的过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我们今天的改革既有对旧体制的一面,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比如说贪污腐败,比如说贫富差距。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的一个再改革。
第八点,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是政策主导,是政策主导性。而我们今天的改革是要法治思维、法治轨道,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上面我们从八个方面讲了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以及它与早期、80年代初期的改革的不同点。
总之,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这是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强调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私法、全民守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非常丰富,我觉得以下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第一,建设法治体系。四中全会提到了五个方面: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分。
第二,树立法治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
第三,运用法治思维。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的有序进行。
第四,是要形成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内容,同时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