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万家团圆、合家欢乐的日子。这一天,有些在外打拼的游子已回到故乡,也有一群人仍默默坚守岗位。但无论是谁,无论在哪,带着思念加乡愁的年夜饭,让人们忘记了舟车的劳顿和坚守的辛苦。因为不同的年夜饭都有一种家的味道,都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一起,便是“亲人”
小年过后,鱼山土地上已经很少能见到车辆川流不息的场面了,上航、大昌、中铁建、中国水利水电十二局等“驻扎”鱼山的项目部大院,也变得寂静了许多。在鱼山辛苦一整年的大部分人,都踏上了回家路,而像中交上航局鱼山项目部技术部部长蒋贵响那样,因为工作需要,还留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只能在远离亲人的他乡过新年了。
“除夕那天没能回家,好在还有些留下来的同事做伴。”蒋贵响说。除夕夜,在项目部的餐厅里,蒋贵响和他的同事们,还有施工队的兄弟们,大家一起围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吃着大厨精心准备的年夜饭大餐。大家还在微信群里、支付宝上抢红包,席间,几位同事高歌一曲,用歌声表达着思乡之情。
饭后,蒋贵响通过电话连线,传递了对家人的新春祝福。“儿子说想我了,祝我新春快乐,等忙完手上的工作,回家看看孩子,看看家里人。”蒋贵响说。
在大昌建设集团鱼山工程项目部,留守的安全环保部部长杨中树和几位同事,为除夕的团圆饭,献上了各自的手艺。他们把前一天做好了排骨、鸡腿拿出来热上,又炒了几个小菜,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简简单单地吃了个团圆饭,便又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同样,除夕晚上,鱼山医务站、警务室的值班人员,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留下来的这些熟悉或陌生的“亲人”,持续着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他们在异乡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新年。
军嫂军营过大年
对普通百姓来说,年的滋味,是阖家团圆吃年夜饭时的亲情味,是贴春联挂灯笼时的喜庆味,是空气中弥漫的鞭炮味。但对使命在肩坚守战位的部队官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军营过年也一样有滋有味。
1月26日,阿杜一大早收拾好行李,从高亭出发,赶往大长涂岛。作为一位军嫂,她将和丈夫老杨在部队过年。
每年春节,部队都有不少军人家属来到军营,陪坚守在岗位上不能回家团聚的丈夫过年。今年已经是阿杜和老杨在部队共同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阿杜是诸暨人,2015年随丈夫来到岱山。一个在高亭,一个在大长涂岛,虽不是相隔千里,但两人见上一面也免不了舟车劳顿。
军营里,除了阿杜,还有其他远道而来的军嫂和孩子们。大家似乎有种默契,在团圆的日子里选择来军营和家人团圆。
1月27日(除夕)一大早,战士们就开始忙乎了,为年夜饭做准备。阿杜等军嫂们也没闲着,和战士们一起欢欢喜喜包起了饺子。你和面,我擀皮……互动中,军嫂和军人丈夫间更加默契,爱越来越浓厚。
军营里的年夜饭很简单。十菜一汤,却透着健康。菠菜、生菜、大蒜等蔬菜都是战士们种的,红烧肉、炖肉的原料则是刚杀的自养的猪。饭桌上,大家包的猪肉白菜和猪肉芹菜馅的饺子,让阿杜吃了还想吃。
尽管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温热的酒,但吃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年夜饭,阿杜心里的年味更浓了。
“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年夜饭后,阿杜通过电话向远方的亲人送上了新春的祝福。
“陪我在部队过年,她没法回诸暨和父母一起过了。”老杨对阿杜来军营过年,既高兴,又有点内疚。
“幸福对我来说很简单,能和老杨在一起吃顿饭就行了。虽然不能天天看到他,但和其他军嫂比起来他离我很近,这就够啦,这也是我当初选择来岱山的原因!”
寒冬的夜晚,营房里温暖如春,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军哥军嫂欢聚一堂,就是连着家的味道。
渔家人餐桌愈渐丰富
猴年的最后一水,王良军没有出海,与妻子忙着准备儿子的婚事。
58岁的王良军是衢山镇万北村人,20岁出头就开始出海捕鱼,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这30多年来,他也见证了衢山镇的渔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变迁。
谈起海上的生活,王良军说:“海上漂泊的日子太艰辛,风浪来的时候,人根本就站不住,全都趴在甲板上。卸货时没日没夜,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王良军做了大半辈子的渔民,他与妻子一直秉持着“只要勤俭,生活总会慢慢变好”的信念。
今年春节,从前的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四口。1月27日(除夕)清晨6时多,王良军和妻子便起床开始准备年夜饭。“肉要炖,鱼蟹要腌。”螺、海蜇、螃蟹等平日里不常吃的海鲜,都被王良军的妻子一一装盘摆上了桌。“加上一些时令蔬菜,过年必吃的汤圆,年夜饭一共准备了16个菜。”说起儿子和儿媳妇一直劝自己少做点菜的事,王良军很欣慰,“儿子骨子里还是传承了渔家人的朴实。”
王良军说,自己小时候,年夜饭吃上红烧肉算是不错了。今天看着这一大桌子菜,更加不错。
近些年来,渔业资源日渐匮乏,捕的鱼越来越少,“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渔民转产转业,我也考虑准备上岸了。”饭桌上,王良军对着一家人说起了来年的打算。
“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楼房随处可见,日子越过越好。一方面,与渔民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心。”王良军说,自己书读得少,但现在网络发达,自己常用手机浏览新闻,看到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黄泽山油品储运码头等大项目引进落户衢山镇,心里特别高兴。
在鞭炮声中,王良军一家人围着圆桌吃着年夜饭,谈着心,脸上的笑容映射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印度洋上的年夜饭
1月27日(除夕)晚上,此时的虞磊身处浩瀚的印度洋上,距离他的目的地迪拜还有三天的航程。
区别与平时的自助餐,虞磊与同事们在印度洋上吃完了一餐丰盛的年夜饭。饭后有聚会,聚会后大家一起唱歌,还有船长的红包。
尽管气氛喜庆而温馨,但他们都知道,在广阔无垠的大洋上,他们正和一艘远洋巨轮一起独自航行。漂泊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生活。而对于长涂人虞磊来说,漂泊是他从事的职业。
2010年8月,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虞磊加入了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漂泊的路是漫长的,六年的时间,他也从一名甲板实习生成长为一名大副。
作为一名船员,这已经是他在海上的第五个除夕夜了。而几天之前,他还在新加坡独具特色的唐人街牛车水,通过照片在朋友圈向朋友们送上新年祝福。
除夕夜,如果船上有电话信号他就打国际长途,如果没有信号就只能等到有信号的地方再打了。
但他总会或早或晚的给家人打一通长长的电话,主要是报个平安。“我在这边都挺好的,很安全。”而家人重复中的几句注意身体总是让一个出门在外的男人心生感慨。
时间划过十二时,新年正月初一的零时到四时,是虞磊值班的时间。此时,大海上星光璀璨,远处潮声涌动。
正月初三,巨轮如期到达了迪拜。
跟每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一样,了解不同的城市与文化,在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期间,虞磊登上了世界最高的建筑迪拜塔。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这或许是虞磊选择把航海作为自己事业的最初理由和期望,而对于家乡的眷恋,又让他产生了是不是可以回去发展的念想。
“岱山的发展确实很快,上次回家也和很多朋友聊过岱山,不久的将来,希望我们船员也可以在家乡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这次出海前,虞磊还特意了解了岱山在江海联运中的功能和定位。
“如果有好的机会,我想回来。”航行还在继续,随着岱山的快速发展,谁说航线没有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