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碣东渡并非传说。
1、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
秦代的徐芾,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中国古代注释家梁玉绳和日本学者《史记会注考证》的作者拢川资言在解释徐市的“市”字时说:“市,即芾字,与献同。”但考证出来的“市,即芾字”。把徐市写为“徐福”则是汉代以来常见的事例,甚至司马迁在《史记·淮南王列传》中也把徐市写作“徐福”,其他古籍中“徐福”这一名字,更是屡见不鲜。如:《汉书·伍被传》:“又使徐福人海求仙药,多贵珍宝童男童女三千人。”《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号之仇,赵高人而屯豺狼之党。”《抱朴子·极言》:“而为庐敖、徐福辈所欺弄,故不能得耳。“《后汉书·东夷传》:“又有夷洲及擅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人海,求蓬莱神仙,不得。”《括地志》:“宜州在东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童女遂止此州。”《太平广记》“徐福”条引《仙传拾遗》:“徐福字君房。”以上所引各种古籍,说明在司马迁之后,从东汉到北宋,各家著述所记都是“徐福”,而不是“徐市”,更不是“徐芾”。如袁坷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中就有“徐福”词日,再如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也有“徐福”简介,两书都说“徐福”一作“徐市”。《史记·淮南王列传》“考证”引梁玉绳日:‘‘徐市又作‘福’者,市与芾同,即献字,语转又作福。’)。近年米随着出土文物的重大发现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徐福及其东渡真实存在被越米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二、徐福东渡缘起与秦王爱水有关。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J有这样一段记载:“巨燕在东北限,盖国在巨燕南、侨北。楼属燕”。关于这一段记载中的“盖国”一般认为系指朝鲜半岛盖马高原一带的国家,“楼属燕”句可作:“侈与燕相近”,或“侨与燕相连”解释,《汉书·地理志》载明,分为百余与水有关的小国。
秦始皇的崇水,喜欢航行于江河湖海之上。他先后五次巡游,多次登临之罘(也作芝罘)、琅琊、成山、碣石等地拜望大海。秦始皇在大规模扩建首都咸阳时,按照“法天”的思想,“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就连秦始皇死后的“阴宅”——陵墓,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史·秦始皇本纪》)。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秦始皇专门向琅琊郡迁徙民众的记载:“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复十二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琅邪,“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滚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日:“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也?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妆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朗,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三、徐福一行顺利的到达日韩。
《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在渤海中也。”“《史记封禅书》:“白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浪洲。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网。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后汉书郊祀志》所载相同,只是更动了个别字词,后人据此认为三神山在今渤海中。《山海经海内东经》:“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海,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为证。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三“海市屋楼”条云:“王仲瞿常言: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山,终无所验。见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汉武俱为惑者,乃此耳。此言甚确”。而今人又多据所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反居水下”。
《三国志》载:“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唐代《括地志》载:“宜洲在东海中,秦始王使徐福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此洲。”五代后周的《义楚六帖》中也有记载:“旧本亦名楼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学者有人认为直洲即济洲岛,有的认为是九州之南的种子岛(原田淑人《从魏志俊人传看古代日中贸易》,载1973年《东亚古文化说苑》)。《后汉书》在其《倭传》中还增补了一些情况——徐福滞留亶洲后,“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亶洲与会稽、东冶有往来,亶洲徐福的后代时常到浙江会稽来,会稽、东冶的人也时常有入海遭风流移到亶洲去的。据《姓氏录》载:“时秦氏流徙,见在者十不存一……帝遣小子部雷率大隅阿多华人等,搜索鸿集,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人。”《日本书纪》说,这批秦人的祖先首先由中国移居朝鲜半岛,然后又从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徐福一行是当时迁居日本的秦人中的一支。
《释氏六帖》为中国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缁徒义楚所撰,故又名《义楚六帖》。该书在卷21“国城州市部”中有一段话,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的地点就是日本国,也叫倭国,并说倭国“人物一如长安”,东北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徐福称它为蓬莱山。宋代文豪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之中:“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肥沃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 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1339年日本南朝重臣北 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就将《日本刀歌》所记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当作信史加以记载,并且认为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全经惟存日本矣”。近年来,有位名叫铃木贞一的学者,通过潜心研究《宫下文书》(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四、徐福东渡的意义重大。
日本人们给予徐福高度评价。八世纪成书的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了早期秦民东渡日本和移民的一些情况,却没有记载徐福的传说。一般认为,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文献,就是上文提到的著于1339年的北畠亲房的《神皇正统记》。公元前3O至100年间,是日本新石器时代绳纹文化晚期和弥生文化初期时期,正处在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迅速过渡的阶段。在残留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关系的基础上,地域联系日渐发展,部落小国已经出现。“夫乐浪海中有侨人,分为百余国。”(《汉书·地理志》)就是当时日本社会的绝好写照。2002年6月11日在石家庄召开的河北省徐福千童会一届三次理事,郑一民《东瀛圣迹考》出版发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42万字的篇幅考证了徐福在日本的历史活动及现实影响。该书被认为是祖国大陆地区首部系统论述徐福千童百工集团在日本业绩的专著,引起了国内和日本史学界的普遍关注。
1、徐福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人民尊称徐福为“司农耕神”、“司药神”。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来到日本,还有随行的百工,并且带来了五谷种子和先进的生产农具、生产技术以及医术药物,那就是日本人确信徐福是从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的。至今新宫市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祠(现称徐福神社),那么徐福墓和徐福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有学者认为最晚当在十四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在1368年日本僧人绝海中津来到明朝,后来他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赋诗说:“熊野峰前徐福祠”,说明此时以前日本熊野已有徐福祠了,有祠自然也该有墓。而弥生文化出现的时期,正是在传说中徐福一行东渡日本之后。日本历史学家井上靖认为:“弥生文化并不是绳纹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而是外来文化,这是无可置疑的”。如果把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同和歌山、三重、佐贺等地都出土过弥生式陶器,同徐福被当作农耕、蚕桑、医药之神的传说联系起来,对徐福确实航海到达了日本,并把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朝日新闻》写道,被日本人民尊为“司农耕神”、“医药神”的匀徐福,确有其人其事,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由中国东渡日本的第一个使者。
2、徐福东渡开启最早航海和对外交往的先河。
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早1700多年,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大的贡献。作为世界航海名人,应首推徐福。徐福的东渡,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航海水平以及对外的文化影响,传播了友谊并交流了文化,是中国航海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徐福被日本人民作为蚕桑之神供养,称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日本学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国文化》一书,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古代难民东渡问题。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很落后,但在这些难民中,就已经有一部分人到达了日本的九州。由于秦朝的苛政和秦末战乱,从而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谓“秦民走海东”、“秦民东渡”。史载,秦末大起义时,从秦、燕、齐地避难朝鲜的秦民竟多达数万人。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秦民入海到日本避难的,也一定为数不少。日本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新撰姓氏录》和《古语拾遗》等,都对当时的秦民东渡以及一些移民情况作了记载。
佐贺县诸富盯有一处地名唤作“浮杯”。徐福漂流到此,将一杯酒放人海内,徐福一行便随杯前行,于杯止处登陆。这里至今还立有“徐福登陆地”的木制标柱,并建有祭祀徐福的“金立神社”。距此不远,传说为徐福登陆后掘井饮水之处。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当地在调查历史遗迹时,就在此地地下三米深处,发现一口古井。现在,这口古井犹存。一千多年的海外交往史及海外拓展精神也对我国对外交往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3、徐福东渡赋予文化交流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30年来,东亚地区的徐福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以徐福文化为纽带,中日韩三国近20座城市因徐福文化的交流空前活跃,其中,作为长三角的江浙两省,就有五、六座城市因徐福文化交流而彼此更加接近。江苏的连云港赣榆县、苏州市、浙江的岱山县、慈溪市、象山县等城市之间加强了徐福文化交流。它们或因徐福遗迹而相互交流,或因寻根问祖而相互交流,或因探索、研究徐福之谜而相互交流。连云港赣榆县的徐福国际海洋文化节、浙江岱山、慈溪的徐福国际文化节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交流品牌。今天,这些城市都成为长三角这个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成员,在长三角这个平台上整合了徐福文化资源,并以徐福文化资源为媒介,推动长三角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从而赋予徐福文化交流事业新的生机与活力,使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积淀得到充分的展示。徐福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资源。从国际层面上看,徐福文化资源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其次,徐福东渡涉及中日韩三国。在中日韩三国各地分布着丰富的徐福文化遗迹或纪念设施。在中国关于徐福的历史遗迹至少与8座城市相关。在日本,关于徐福的历史遗迹和传说也足有20多处,以佐贺县、新宫市、富士吉田市最为集中。在韩国,徐福东渡的遗迹有济州道西归浦、尚庆南道巨济岛。这三个国家是当今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所以徐福东渡这一发生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当然具有国际影响,具有国际资源的性质。从长三角的角度来看,这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国务院《于长三角地区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地区及江苏沿海地区的国际化有了新的要求。作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与东亚地区徐福文化资源的整合,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个新的富有魅力的文化特征,从而赋予徐福文化资源新的国际意义。
在佐贺县的金立山顶,也有一处“金立神社”,据说始建于二千二百年前,每隔五十年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典。徐福,被作为农耕、蚕桑与医药之神,享受着祭祀。一九八0年是“金立神社”建立二干二百年,又逢祭典,因此盛况空前。人们抬着放有徐福神仙牌位的轿子,从金立山玩沿着传说中徐福走过的道路,直到诸富叮俘杯处为止。在熊野地区的和歌山县新宫市,也建有祭祀徐福的拜殿。在《熊野年代记》中,记载着三百多年前,这里修缮徐福拜殿的情况。
熊野神社珍藏的古老地图中,也标明了徐福宫的地址。这里,还有徐福墓地。墓的附近立有诗碑,上面刻着日本高僧中津绝海渡海到中国后,与明太祖朱元璋唱和,赞颂徐福的诗。每年九月一日,这里都要举行“徐福祭日”由新宫市“徐福会”主持。白天是祭祀仪式,晚间是群众性的盂兰盆会。此外,公元一二七九年,中国的祖元禅师东渡日本,写下了歌颂徐福的诗篇。这是在日本所存关于徐福药最早的汉诗。祖元在日本创建了临济宗(佛教禅宗的一派)。一九八二年,当地群众也为此诗建了诗碑。有趣的是,在熊野地区的三重县波田须,也同样有着徐福的神社与墓地,每年三月,当地也都要举行法会。在上述这些地方,还有许多街道、商店,至今仍以“徐福”、“蓬莱”命名。有关徐福的其他民间传说故事也很多。旧本民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有不少相近、相似之处,如两族语言中的“好吧”与“不”均读“晦依,“太阳”均读“太哟”一些日本古代碑刻文字与彝族碑刻文字如出一辙,种稻谷、住竹楼、用毛笔、信佛教等。
4、徐福东渡赋予新时代为内容人文精神。
徐福东渡将中国文化传到了日本朝鲜,成为中、朝、日三国友好交流的有力见证。徐福不畏艰险,广布和平的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徐福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徐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是东方文化交流的开拓者。在他的身上不但为人类的航海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且集中展现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航海家的开放、开拓和探险精神。徐福精神是征服海洋、海纳百川的精神,是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百折不挠、义无反顾的精神,是抱负宏远、崇尚科学的精神。徐福精神是以徐福为首,百工和千童为众集体创造的财富,是以徐福数次东渡为载体,以在日韩传播当时的先进技术、文化为客观事实,以《史记》中的记载与两千多年来在民间不断流传的徐福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徐福东渡其人其事,反映出来的不畏艰难,义无反顾,破浪海上,远航异域,传播文明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采。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精神遗产,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人创造出的“浦东精神”、“昆山精神”、“张家港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在徐福东渡身上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传承文明的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后人,对于今天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徐福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形象资源。徐福东渡的故事延续到今天,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名人文化现象了。东亚各地凡是与徐福有关系的城市都在打“徐福牌”,都在借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名人形象打造各自的城市形象。
5、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交流的平台。
为了使徐福研究不断深入、江苏省赣榆县于1984年9月14日成立了徐福研究会。1985年改名为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以下简称徐福研究会),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该会的研究课题逐步深入、并取得一定成果。从研究徐福故里开始,对徐福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中日稻作农耕、蚕桑纺织渊源,以及徐福东渡对日本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随着徐福研究的不断深入,全国许多地区先后成立了徐福研究机构。如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青岛市徐福研究会、胶州市徐福研究会、山东龙口市徐福研究会、山东省徐福研究会、浙江岱山县徐福研究会、中国徐福会、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等。这些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不仅推动了徐福研究,而且使徐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出会刊《徐福研究》,公开出版了“纪念徐福东渡二千二百周年《徐福研究论文集》”和多本《徐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航海学会和徐州师范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省徐福会主编、出版了《徐福研究》论文集,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写出版了《从徐福到黄遵宪》。同时,不少专家学者也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如《徐福故里揭谜》、《徐福东渡传说》、《徐福东渡之谜新探》、《神秘之雾的消散》、《徐福东渡的遗迹与传说》、《徐福东渡之谜》、《徐福研究十年》、《东渡蓬莱第一人》。台湾彭双松先生继《徐福研究》出版后,又出版了《徐福与邪马台国》续集论文集和专著。由于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医学、天文、地理、造船、冶炼、航海、民俗、民族等各个领域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性研究。《徐氏族谱》有关徐福故里的记载,已引起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近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徐福村也出土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文物,例如在徐福故居宅基地里,出土水波纹陶片,经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同鉴定,是中国春秋至西汉期间的古朝鲜文物,这一飞来之物,自然使人联想到当年徐福东渡。这些无疑给徐福其人其事及徐福村为其故里,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继新宫市徐福会成立之后,佐贺、富士吉田、大阪、东京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徐福会。不少徐福研究团体创办会刊,报送徐福研究动态、发表研究论文。新宫、佐贺多次举办国际性徐福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并出版了专著、专辑。徐福研究已成为中日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
不少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有关徐福的多部电视连续剧剧本。剧作家钟鸿等人还创作了京剧电视连续剧《徐福与阿辰》,山东省文化界还编演了八场古典吕剧《东渡情》和歌剧《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