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
老舍先生说是热闹,“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可不是热闹嘛,虽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老舍先生在书里所说的那样热闹,但我们所在的小县城也到处弥漫着过年的气氛,大大小小的红灯笼挂在不同的地方,商铺、街道、一些单位门口等。当然,最热闹的地方肯定是菜场和超市,小县城人口虽然不多,但在临近新年的时候,也是人挤人的。那一刻,年味便是菜场里的问候,超市里关心的话语,当然还有手上提的肩上扛着的年货。
母亲说,是忙碌,是感谢,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热闹,是一帮朋友聚在一起的快乐。小时候亲戚间来往走动得多,也不时兴去饭店吃,姑姑、叔叔来了吃饭,阿姨、舅舅来了聚餐,平时帮助过我们的请来吃一餐。母亲可以说是过年期间最忙碌的人了,童年时期母亲总是围着灶台忙来忙去,从年三十到正月里。除夕夜,当我们在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母亲又在忙着第二天要用的食材。初一,要去拜“坟头岁”,要在家里供奉祖宗。家人早早地到坟前,拜拜这些远去的亲人,新年来了,保佑一家人平安。这时候的年味,是属于那些远去的人的。
对我来说,年味是什么呢?少年时,我觉得是单纯的快乐,能够得到很多压岁钱,当然除了用来买书是父母允许的,其余的也没有多大用处,全部拿来交新学期的各项费用了。所以更开心的是,过年了,就不用在冬天里冒着寒风去上学了,可以好好地睡个懒觉了;可以与小伙伴们一起痛快地玩了;可以到爷爷家去玩了;可以呆在家里好好地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了;可以吃到很多母亲平时不舍得买的零食了。也有一段时间是不一样的感受。有一年,看完春晚,父亲回屋里睡觉,我跟着母亲到县城最高的寺庙去求佛。半夜的山上,实在太冷太冷,又要爬山又要磕头的,到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刺骨地冷。第二年,母亲再叫我去,我就一直赖在被窝里。于是,母亲便总是一个人上山。成年了,认识了新朋友新同学。对于年,只剩下与新朋友老同学互相发信息、打电话、问候。后来,连问候都少了,觉得越来越没意思,短信也是群发的,问候也是敷衍的。结了婚,过年,便是打扫卫生,擦玻璃,洗桌子,走双方的亲戚,去婆家去娘家。但也只有一次,婚后第二年,母亲便离开了。没有母亲的每一个年,无论如何热闹,对于我来说,都少了一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