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来临,一年的光阴又在日历中翻过去了。特别是到了农历腊月,过了腊八就是年。吃好腊八粥,许多人家就开始置办年货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句顺口溜:“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搡点心,廿七廿八勿走勿是过年人。”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王爷时,人们会在灶王像前供放些糖果,希望他在玉帝那里多说好话。旧时,家家都用土灶烧饭,土灶上方设有灶王龛,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那天晚上,土灶烧得旺旺的,大人会炒一些番薯片、倭豆、黄豆之类,除了供奉灶王爷,剩余不多的就会分给小孩子吃,于是我们就提前享受到了节日的快乐。现在,土灶被煤气灶替代,水果、炒豆早已不是孩子们心中记挂的食品,于是年味也像在清水中一样慢慢稀释了。
小时候,到了年末特别期盼过年。过年了,就可以穿上崭新的衣服,可以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和兄弟姐妹玩闹不停,最主要的是可以从长辈们手里接过那簇新得没有一丝折痕的人民币。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期盼自己快快长大,像罗大佑在歌曲《童年》中演唱的那样,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去外面闯荡,可以不再有那么多的束缚。
长大以后,是害怕过年,希望时间的脚步能慢一点,再慢一点。很多心愿还没达成,很多事情还没付诸实践,一年就又过去了。感叹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网上有人调侃说,没有钱花眼睛花,皮肤不白头发白。
过年的习俗在变化,过年的年味在变淡,但很多事情还在延续,比如走访亲朋好友,比如祭灶,比如贴春联,比如吃年夜饭守岁,比如给长辈拜年给孩子发压岁钱,等等。
新的一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会在新年来临之际,许下新年愿望。
新的一年,我们或许没有宏伟蓝图,但也要有个小目标,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比如,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来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
有了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即使未能事如所愿,但是只要努力了,拼搏了,与梦想接近了,这一年也是无悔了。只要播种过,耕耘过,竭尽全力后,一切顺其自然,收获多少不是成功失败的唯一标准。没有一个人可以沿着一帆风顺的道路径直走向终点,只要最终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慢一点也无妨。也许你我今生都不会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但可以成为一个离梦想近一点、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今天的你我永远比明天年轻。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明天就可能会更好,未来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