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前徐福东渡,不唯开辟了中国与海外民族友好交结的历史,成就了中国古代海外殖民的伟业,也给人类留下了如何求索长生不死的千古话题。
一、中国古代神仙信仰和传说
在人类思想史上,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人类生命崇拜和信仰。著名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神仙思想具有“神”与“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神”与“仙”共同的最本质的属性就是“不老不死”。
什么是神仙?
先说神。神.神是精神.是形而上的意像,神是脱离肉体生命而独立存活的长生不死的精神生命体。神的含义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神,他们是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的精神主宰。在先秦道家中,老子、原始天尊是最高的神,先天地而生,是“道”的化身。神就是道的精神载体。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是道的形象和楷模。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君”是先天尊神的代表。另一类是后天之神,有道有德的伟人死亡后,为了超度和弘扬他们所代表的道在和德行,转播他们的精神,于是受封为神。他们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得到了重生,他们的形体也借助精神而再现,再度长生不死。如关帝、文昌帝君等便是后天封神的代表。
再说仙。仙,以肉体不腐不朽不死为生命特征,是非凡的存在,是具有超自然力的生命体,是人经过后天不断的形体、德、性修炼,使肉体得到升华,具备一定的道和定力,达到一定的神位,可以通神的人物。仙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跳出三界,逍遥自在,无牵无挂,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进入神仙界一般必须具备“七大”、“十胜”、“十德”。所谓“七大”,《庄子·徐无鬼》云:“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亡,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者,不知而后知之。”《庄子》对神仙“七大”的定位,不仅明确了神仙应具备的性与德的内涵,更注重表达对性与德修为的重要性,要达到寂静、大慈大悲、普覆众生的境界。所谓“十胜”,即康胜、清胜、逸胜、吉胜、寿胜、力胜、拔宅冲举胜,相承殊胜、传授殊胜、著述殊胜,则主要表现神仙家止欲、清静设化、荣辱不干、功成弗居、得命自在的德性修养,和拥有神化之妙,度亡亲化枯骨之力,拔宅举胜、举族超升、阖宅冲举之能,祖祖相承,从无断绝之用,以及接引有缘、言出亲口、若见其人之业等非凡德性和功力。所谓“十德”。即指定德、和德、净德、明德、妙德、常德、乐德、素德、虚德和柔德。《庄子》对于神仙十德,也有详尽解释,曰:定德者“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空。”又曰:“大定持之。”又曰:“虚空生白,吉祥止止。”净德者,《大洞真经》曰:“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六根清净,六望清静,乃至十方虚空,一时清净,乃人大净法门,乃无障碍,自在解脱。故此净德,最尊最胜。所谓“明德”《大洞真经》曰:“灵光八辉,万神俱生”,“流晖六曜,泯邈沈迁”,又曰“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是故《庄子》又曰:“莫若以明”。所谓“妙德”,老子称为“众妙之门”,旨在虚实相因,倚正交参,实非言思所能及也。所谓“常德”,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常德不忒。复归无极”,又曰“是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清净经》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故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所渭“乐德”,《庄子》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无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可见,所谓神仙“乐德”,实为优生、养生的要素。所谓“素德”,《庄子》有云:“纯素之道,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素者,物之本源自性。本源自清素,繁华皆后事。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属神仙见素养素之道,是谓素德。所谓“虚德”,《庄子》曰:“唯德集虚。”又曰:“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对于神仙来说,“虚”就是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虚空为玄宗归宿。所谓“柔德”,老子日:“人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又说:“守柔日强。”神仙修炼化刚为柔,乃出死人生之道。专气致柔,是神仙能够长生久视的要素,是故神仙重“柔德”。
笔者所以不厌其繁地列举神仙之“七大”、“十胜”、“十德”,旨在表达欲成神仙,进入神仙界享受长生不死,是何其不易的事情,必须于“养性”、“修德”、“戒欲”等诸方面进行艰苦的修炼,实现德性圆满,方可到达神仙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更非旁门左道者唾手可得。
中国神仙思想由来已久。人类初始,便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伴随生与死概念的产生,人们开始相信死后有灵魂的存在。新石器朝代早期,瓮棺的底部留有小孔,就是供灵魂自由出入的,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人类就有了灵魂信仰。殷商时期,上帝、上天被称为至上神,方士的前身卜、史、巫、祝可以通神,可以代神代天言事,定吉凶辨是非,管理国家政事。一般凡人死后也有灵魂,但凡人的灵魂进入了鬼域,是低层次的;有德行的得道伟人死后,灵魂进入神界,便成为了神仙。古代墨家就认为伟人死后成圣。凡人死后成鬼。《楚辞·九章·哀郢》云:“羌灵魂之顾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是表现灵魂最早的文学作品。先秦道家认为,灵魂是高于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它是通过修为可以掌控的形而上的某种载体,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一切精华所在。伟人死后灵魂进入神界。谓之“神灵”,化身为神仙。这便是神仙思想产生的由来。
在中国虽然神仙思想产生由来已久,但直至春秋战国才得以迅速发展,秦汉之际达到顶峰,这绝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诸子百家争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为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依据。老庄“大道唯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以及黄老学派宣扬养生、方技、刑名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的“目的性道家学说”,为神仙信仰与崇拜提供了知识来源,逐渐由神仙思想发展演变为追求长生不死的自然养生之道。与此同时,医学、数术、巫术、杂祀的发展也为神仙思想和自然养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二、中国古代对“长生不死”的实践与追求
老子学说巾的“道”,是超越一切自然力量,能主宰人世万物的形而上的本体。“道”就是神力,也可以理解为神。道家关于神的概念是多元的。《庄子·外篇·天地》云:“上神乘光,与形灭亡”,神是无形的;可是庄子又说:“不离于精,谓之神人”,方士、道家者称:“辟符修养而通神者谓之神仙”,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为神仙,方士运用导引之术可以升天,可以成为千岁翁,可以幻化无形。在道家学说光芒笼罩下,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长生不死”的诸多神仙家们便应运而生了。首先,华夏始祖炎黄二帝跨龙飞升,进入了天界为神,他们是华夏民族的祖宗神。如果说炎黄二帝跨龙飞天是祖宗崇拜的神话,那么彭祖则是长生不死的活仙人。据《神仙传》等古籍记载,彭祖姓篯名铿,古大彭国即今徐州人,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少时苦难,还没出世就死了父亲,三岁时又死了母亲,一生屡遭忧患,曾丧亡四十九个妻子和五十四个儿子,到殷朝末年,他已经寿高767岁了。殷王想向彭祖寻求长生秘诀,便派另一位养生有方的名叫“采女”的女子找彭祖请教,“采女”也已270岁了。后来殷王欲独享彭祖的养生秘方,下令世上不许传播彭祖秘方,还计划秘密杀害了彭祖,
彭祖便逃到了两方的流沙国,70年后尚有人在流沙国见到彭祖,那时候彭祖应该已经800多岁了。彭祖本是一个平常的人,生活条件并不好,也缺少长寿的基因,为什么能如此长寿呢?彭祖的长寿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坚定的长寿理念。彭祖相信,凡人若“养之得益,可得百二十岁。不及者,伤也。”说一个人如果饮食起居生活得当的话.正常寿命应该达到120岁,凡是活不到120岁的,皆是因为生活调理不当,造成伤害所致。彭祖关于人寿120岁的观点,与现代科学对脊椎动物生长期和寿命的推算是一致的,彭祖的长生理论符合科学思想。
二是彭祖尊重人的天性,崇尚自然、自由之道。彭祖喜欢特立独行。经常不带钱粮,几十天几百天一个人在外周游,随心所之,自由行动,犹如庄子《养生主》中的泽雉那样,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虽然看上去生活得颇为艰辛,但却比关在樊笼里自由,比关在樊笼里身心舒畅,如此逸养身心,自然能享长寿。
三是适当服药,注意饮食和药物保健。据说彭祖常服水桂、云母粉和麋角散,以此调理身体机能。彭祖还是举国著名的烹饪大师,他烹制“野雉羹”是尽人皆知的养生食疗方。
四是彭祖坚持自然养生之道,不事投机取巧,不觅歪门邪道,因此身体便不会受到伤害。
五是彭祖拒绝贪欲,始终保持节欲自制。殷王向他寻求长生秘方,曾赏赐他许多黄金财宝,彭祖接收后却不留己用,全部分散给生活穷困需要救济的人,所以他心地很光明坦荡,不为物欲羁绊。再者,他也不追逐名誉,不受喜怒哀伤情绪伤害,保持心理和感情健康。彭祖既拒绝贪欲,又尊重人性和人之常情,对于正常的男女性生活,他不纵欲也不禁欲,他认为“美色淑姿,幽闲娱乐”,“男女相成”,“五音八色”,皆可调养性情,皆可养生养寿。对于男女房事,他认为是人之常情,坦然接受而不摒弃、不排斥,但同时反对纵欲无度,认为“用之过当,反为害也。”俗话所谓“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禁欲主义论调,彭祖对此不以为然,他在《彭祖经》中反驳说:“夫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有所伤者数种,而独戒于房中,岂不惑哉?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分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故能生产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由是可知,彭祖深请人体生理知识,具有唯物和辩证的养生理念,在三千年前,彭祖能对男女交合之事持如此开放又合情合理的观点,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他的这些观点仍不失指导意义。其次,对于吐纳采引,烹饪食养,彭祖都是理论和实践的高手。
总而言之,彭祖养生术可概括为养性、节欲、制贪,养性即养人性,使人性合呼神性。合乎人的自然属性,合乎“道”;节欲就是抵制人的后天欲望,摒弃名缰利索.跳出三界外,才能进入神仙班,得享长生不老;所谓制贪,就是要抵制贪念产,拒绝物欲的诱惑,摒弃对物欲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命的自由境界。实践证明,凡是遵循彭祖所总结的养生原则的人,往往可以成为神仙或享受长生不老;反之,必将自伤而中途夭亡。在中国古代,正反两个方面都不乏事例。正面的例子如,与彭祖齐名的齐国仙人涓子,徐福的老师鬼谷子,以及河上公、安期生、黄石公、徐庶等等,均是古代养生高人。反面的例子,如殷王、燕王、秦皇、汉武等,他们违背养生之道,既要实现人生种种欲望和满足,又要长生不老而成为神仙,最终只能竹篮打水,成为历史的笑料和空想。
三、徐福求仙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徐福求仙不但在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求仙活动。历史上说到求仙,人们大多会以负面眼光看待,认为是欺骗、是空想。但是,现代科学家并不这样认识。李约瑟博士说:中国道家“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又说中国道家的“内丹成为人类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认为,中国道家的内丹养生是生命科学和人天科学的精华。笔者认为,徐福求仙对于养生学的意义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徐福求仙表现了先秦道家的“贵生”思想
秦始皇时代,国家对外发动战争,大事征伐,对内大兴徭役,滥用民力,并坑杀儒士,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民生凋蔽,百姓苦不堪言。1979年陕西临潼赵背户村发现的秦刑徒墓地。二十多名刑徒中就有两名赣榆人(赣榆距、赣榆得),可见东夷地区的赣榆县乃至琅琊郡地区,是秦始皇侵略杀伐的主要对象和重灾区。以徐福为首的东夷道士们,反对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的屠杀和战争政策,徐福假求仙之名,携三千童男女东渡求仙,是基于对秦暴政的反抗,也是基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先秦道家的“贵生”思想,和最早的“人权”保护意识。道家“贵生”,主张“生道合一”,道术体用。道以术为用,术以道为体。道术相辅相成,相须而行。同时主张“道俗圆融”,主张修道应兼行济世度人和成仙证道,使人性合神性,神性合人性。徐福以大智大勇的精神,百折不回的勇气和毅力,以求仙为名,携三千童男女东渡,实践了修道应兼在济世救人和成仙证道的道俗圆融思想。
(二)徐福求仙表现了先秦道家时生命意义的正确选择
对于生命的意义,先秦道家有明确界定。子华子将人的生命分为四个层次的意义,即“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所谓全生,就是能够顺应生命的天性,安全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最为理想的生命状态;所谓亏生,指生命的天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损伤。不能完全自由地生活,这是较差一些的生命状态;所谓死,就是指生命失去了一切感知,这是更差的生命状态;所谓迫生,即人的本性被完全限制和压抑,苟且偷生地活着,道家认为这是一种比死亡更差的一种生命状态,即迫生不如死。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徐福甘冒万里风涛之险,宁可于东渡求仙途中遭遇不测,即使丧生大海,也比在秦始皇暴政压迫之下,处于迫生状态,苟且偷生要好。徐福求仙表现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正确选择。
(三)徐福求仙表现了老庄“道法自然”的天道观
老子曰:“故天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可将主观意愿凌驾于客观之上,不可逆势而行,凡事“因其自然而推之”方能顺利成功。徐福明明知道,像秦始皇那样的暴君,贪婪阴狠,是不可能享受长生的,更不用说成为神仙了。为秦始皇求仙求长生,徐福本心并不情愿,但是他并不明示反抗,因为他清楚,“故天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只有假借求仙的名义,借力发势,才可以达到携三千童男女,实现东渡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徐福携三千童男女求仙,终于成功东渡,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人权”保护活动,是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伟大的“集体养生”。如果称颂徐福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养生者,他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单位:连云港徐福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