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素有“舟楫之便、渔盐之利”之称,海盐生产历史悠久,盐文化博大灿烂。唐代中叶,先民就在这片岛屿上煮海制盐,晒盐历史讫今已有1200多年。漫长的制盐历史,辉煌的晒盐年代,留下了灿烂悠久的盐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岱山盐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位,有盐田生产面积40000余亩,此时的岱山,岛民在全县各住人岛屿纷纷围海造田,引海水、筑渠道、建盐滩,全县各乡镇沿海方方正正,星罗棋布耸立着一块块明净、平滑的盐田,好似一幅幅美丽的图卷,给仙岛岱山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由于当时实行的生产方式是以生产队为基础,大锅饭、大集体的盐业生产作业方法,直接导致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盐民收入不高这样一个困境和局面。1983年,县委借鉴农村体制改革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岱东乡率先进行盐业体制改革,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村联办,盐田面积达到6000余亩的专业盐场——双峰盐场。新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首次明确实施二权分离经营新机制,这一新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盐民盐业生产积极性,广大盐民从此以盐滩为家,盐滩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巨大变化,致使原盐亩产大幅度提高,盐民收入随之上升。
盐民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盐区家家户户造起了漂亮的楼房,一批新的电气设备走进普遍盐民家庭,笑脸写在了我县广大盐民的脸上。由此同时,县委在组建专业化盐场——双峰盐场改革试点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将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县盐区进行全面推广,1984年起,各种形式的专业盐场很快推广普及,岱山盐区盐业生产在改革开放浪潮推进下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新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专营条件下的我县盐业生产也发生着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岱山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天时三晴二雨,这样的天时不利于露天作业的海盐生产,造成价格竞争处于同行业劣势,根本不能同北方海盐、井矿盐相抗衡,造成盐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以来提高不快这样一个被动局面。
岱山海盐品牌优势明显,贡盐牌子响亮,深受沪、杭、甬等大中城市市民欢迎和亲睐。如何在专营化条件下,改革开放新进程中,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切实找到出路所在,稳妥提高盐民收入水平,面对盐区、盐场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我县各届人土献计献策。2005年3月,由浙江省盐业集团公司和岱山县盐业公司共同出资在岱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的制盐企业——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建立,对我县财政增收、群众就业以及传统海盐文化传承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盐业产业也因绿海制盐“以工补盐”政策实施得到稳定。
在盐业生产持续进行的同时,随着岱山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群岛新区的建立,临港工业的快速掘起,紧靠临海的盐场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得以大量废转,像高亭盐场废转兴建了崭新漂亮的高亭新城,秀山的热箬、秀东盐场废转兴建了大型临港工业常石集团、慧生集团,渔山盐场废转作为绿色石化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岱西盐场废转成为我县工业区用地重要基地,双峰盐场废转即将成为我县新的城区扩展之地,不久的将来,一座漂亮、美观、耀眼的千岛新城将在双峰盐场上兴起,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千年制盐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我县盐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盐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我县进入“湾区明珠·自贸港城”新的历史时代,传统的落后的,低、小、散的岱山盐业必将淘汰、全县盐田终将转型升级,腾龙换鸟,发挥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与此同时,我县各届社会人土围绕我县悠久的海盐文化,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提出适当保留我县盐田的对策和建议,把我县千年海盐文化发扬好、传承好,在二个“一百年”新的历史进程中,为美好岱山建设,我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古老盐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