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我的家就在汽车站边上。坐在家里,能听到汽车进站出站时鸣喇叭的声音。那时的高亭汽车站,后来改称岱山汽车站,老辈人称它为“高亭闸口老站房”,1957年建成的时候只有3辆客车,2辆客货车,3条客运线,一天发班13班。
听老辈人说,岱山最早的汽车叫“大头尼生”,是一辆烧木炭燃料的客车,动力小、速度慢。因为车头很长,引擎都在外面,所以叫它“大头尼生”。
1978年,我姐姐高中毕业去东沙工作,盼姐姐星期日回家成了我最快乐最期待的一件事。每当听到客车的喇叭声自远而近而来,我飞快跑到车站去迎接。记得小小的候车室只有40来平方米,一个售票口,两排铁栏杆,墙上挂着两只镜框,其中一个写着《服务公约》。并排是一个长方形黑板,上面贴着写有汽车时刻表的几张白纸。石灰斑驳的墙上贴着告旅客和几张被撕成半页的红纸,一个总是穿着黑色衣服的老婆婆在墙角边摆着零食出售。
那时候,东沙是我的远方,很期待有一天能坐上公交车去看姐姐。在那个年代,坐公交车出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为了省下乘车钱,我姐姐后来学会了骑自行车,星期天一大早从东沙出发一直骑行到高亭,路上还要翻越岗墩,骑到家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而我们如果出行本岛,如果不是很远,能走路尽量不乘车。而我,是多么渴望能在车站买上一张票,在候车室里像模像样地坐上一会儿,然后等着那辆神秘的车子把我送达想去的地方。
有一年暑假,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我终于成行,早早地跑去候车室等着,坐在长长的靠背木椅上,看着墙上的钟一点点划近开车的时间。终于,检票员手握喇叭高声叫起来:几点几分班的车,往东沙的方向。乘客们涌向检票口,一辆客车停在人字架车棚下,车站工作人员站在汽车旁,当乘客们都上车后,他很威风地吹起了哨子声,挥着小红旗,引导着公交车缓缓开出车站。
后来还乘过一种公交车,前后两节车厢,车厢通道是可以伸缩的铰接装置,连接处像手风琴风箱一折一折,当车子转弯时会随车身转动而前后伸缩,还会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当时这种车曾让我们惊喜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这种车很考验司机师傅的技术,因为车身长,转弯和倒车时会因看不清后车身情况而发生事故。客车车厢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味儿,一站一站地过去,感觉车子开得好慢,有时上来人多了,大家挤在通道里动弹不得,几乎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售票员拿着票夹,在人缝中招呼后来上车的人买票,还得一路准确无误地报站。车子摇晃在颠簸的路上,一下一下像坐船。有人忍不住晕车呕吐,立时,车厢里充斥着难闻的味道,弥漫开来。
小时,除了喜欢坐客车那种去远方的滋味,还非常享受在车站被送行的感觉,这种情况一般是过年或者放假时,坐在车窗边,随着车子启动,看着车下的人挥舞的手,外边熟悉的风景渐渐往后退去,在灰尘弥漫间,映入眼帘的是田野、小河、路旁的花,还有没有见过的房子和人,那种新奇感是我的脚步抵达不了的,这时,心中升起对汽车的欢喜,是它带我走过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
时光如梭。前几年,父母突然想去本岛的几个景点走走,星期天,我们从家门口的公交站点跳上车。公交车设了自动投币机,我们刷了市民卡,车上除了驾驶员,就是乘客,有自动语音报站。记得以前每到一站售票员就要大声叫喊,有些人没听清坐过了站,还要和驾驶员、售票员吵。车上同行的人说,现在坐公交车是舒服多了,那时,我们岱西双合人坐客车还要走很远的路跑到仇江门去。现在有了通村班车,班车线路又这么多,到哪都很方便。
有人说,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坐上公交车,在这座城市里转一遍。这些年,岱山的公交线路可谓四通八达,公交车的舒适性也越来越高,新能源车辆,豪华大巴,中型客车,空间宽敞,乘坐舒适。公交班次增多,增设了无人售票车,GPS自动报站,大大方便和满足了乘客的需要。通过公交车这道风景线,可以看到岱山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那些早年的车站早已沧海桑田换了模样,那些记忆中的旧公交车也已报废销毁处理。尽管私家车越来越多,但公交车依然是城市交通的重要工具,它的使命就是永远在路上。
我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公交车这种方便快捷、收费低廉的传统交通工具,依然是城市交通的主角,依然会受到众多老百姓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