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峧山,位于岱山本岛南面。“大岛建、小岛迁”,岛上大部分原著村民搬离小岛,如今村里只剩下部分老年人和从事滩涂养殖的人员。一座岛、一个村,宛如孤悬海中央的“桃花源”。本期“四力”乡村行,记者走进大峧山村。
一张5元的船票,从高亭港乘坐“新高亭渡”出发。掌舵的,名叫陈亚洲,今年57岁,是大峧山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对他们而言,船是他们离岛出行的唯一交通方式。
“岸上用汽车,我们海岛就用船。”陈亚洲告诉我们,“新高亭渡”主要来往大峧山、官山之间,当地百姓进出岛都靠这艘船。
回忆过往,陈亚洲清楚地记得,24岁那年,他与同事两人驾驶一艘小木船,带着村民乘风破浪往返在岛屿之间。如今,在“新高亭渡”的客舱里,三、四十个座位,除了出来采购的村民,还有几位游客。“岛上开了个民宿,每过几天都有一些游客来。”陈亚洲说。
或透过圆形的舷窗远眺海面上的风景,或与同村的家长里短聊聊天,半小时的船程也不让人觉得乏味。上岸后,等在岸上的人,将柴米油盐、饲料等物资装上电动三轮车。
路上,陈师傅告诉记者,这些饲料主要就是村民用来搞养殖的。现在的大峧山,养殖业和旅游业是岛上的两大支柱产业。“有20多户养殖户,平均每户人家2~3个养殖塘。”陈亚洲粗粗算了下去年的收入:“去年多的人家一年20多万,一般的也有10多万,收入都还可以。”
闲来种些瓜果蔬菜,也可就近捞些渔货。在陈亚洲的老家,一桌的佳肴全是来自大海与土地的馈赠。“自给自足,全是原生态。”吃着老母亲烧的饭菜,陈亚洲一脸满足。“现在每餐粳米饭,生活不知道好多少。”傅阿婆是陈亚洲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她曾吃过13种野菜,再大一点出岛就靠一艘小舢板,生活十分贫苦。如今餐餐粳米饭,放在过去她是万万想不到的。
随着夜幕渐渐拉开,这个海岛村落更加静谧。从陈师傅家中出来,回荡在记者耳边的只有那一阵阵的海浪拍岸声……
次日清晨,在机器轰鸣声,轮渡再次起航,又开始了它新一天的使命……随着离岛“慢生活”的逐渐兴起,大峧山这个海上“桃花源”正在被外界所关注。
记者手札:
与大峧山短短相聚的两天里,除了淳朴的村民,我们还结识了来自上海的一家三口,还有从安徽远道而来的小伙。临别时,这座小岛又迎来了纪实剧《岁食记》剧组。
远离喧嚣的城市,我想正是她的淳朴与自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