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频道(2019) >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加减乘除”看变化

从2位数到5位数,70年来,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腰包鼓起来 生活美起来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19年9月24日 14:16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供销社下乡(县文化馆提供)

县内大型购物超市

  从生存、温饱到小康和富裕;从没钱购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三转一响”,到手机、电脑、智能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岱山人亲眼见证和真切感受着身边的巨变:老百姓的楼房梦、汽车梦、旅游梦、手机梦……都已经变成美好的现实。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钱袋子”越鼓,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越强,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2位数到5位数 百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滩成方,屋成行,绿树成荫花果香。9月,岱西葡萄种植大户陈淑芬和丈夫邱浇池的忙碌季已接近尾声。此时,她和丈夫正在葡萄园里修整,为来年的丰收打基础。

  陈淑芬、邱浇池夫妻俩种出的葡萄在岱山较为有名,在舟山市内也小有名气。

  56岁的邱浇池,曾经是一名盐民。他所在的岱西摇星盐场,曾是浙江规模较大的村级盐场。身材干瘦、皮肤黝黑,这是他长年盐田劳作留下的印记。

  “晒盐很辛苦的。”邱浇池20岁不到,就到盐田干活。“每天不停地挑盐,腰都直不起来了。最怕下雷雨,晒好的盐来不及收,就白干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摇星浦全村三分之二的住户“糠菜半年粮”,甚至有民谣说:“摇星浦,摇星浦,挑水要走三里路,有女不嫁摇星浦。”

  数据显示,1955年,我县盐农民人均收入才83元,远远落后于职工劳均435元的收入。

  随着岱山经济的发展,包括摇星浦在内的一些盐场土地大量废转,盐民转型。摇星浦村投资改造盐碱地、低产农田,买来葡萄苗木,鼓励村民种植。

  “我们家是村里第一个采用大棚种植葡萄的。”邱浇池骄傲地说,他晒了15年盐后,转种葡萄,引进红富士、金手指等珍贵品种,配上礼品包装盒,供不应求,每年能有20至30万元的收入。

  邱浇池夫妇的致富经,只是我县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59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92元,比1988年增长了28.8倍;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60元,比1988年增长了42.5倍。城镇、渔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48:1。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钱袋子”越来越沉,城乡人均储蓄存款相应增加。数据显示,1955年城乡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5.04元,1980年达到71.28元。2018年岱山住户人均存款为56374元。

  收入的变化,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岱山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温饱向小康转变 生活水平提升从未止步

  解放前,劳动人民收入低微,长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在提高。

  “我出生于1950年,家里兄弟姐妹共7个,口粮不够,吃的大都是番薯头、玉米面、大麦糊,家里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了再给弟弟妹妹穿。那时候的愿望就是能吃饱,穿暖和。吃什么穿什么,根本由不得自己选择。”

  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今年69岁的陈桂菊很是感慨,尤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她经常会与老朋友们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70年来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衣食住行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最能体现百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在上世纪60年代前,我县居民的消费支出以食品为主,其他甚少。上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讲究膳食营养、服饰新颖,家庭住房建设费用逐年上升。上世纪80年代起,彩电、冰箱、收录机等高档家用电器陆续进入百姓家……

  年轻人婚嫁的“标配”,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水平。上世纪60年代,岱山婚嫁用品很简单,几床新被褥就行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结婚时“三转一响”(即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后,新“四大件”流行开来,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

  1985年,我县每百户居民家庭有彩电3.87台,电冰箱2.19台,洗衣机0.34台,到2017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分别有彩电182台、电冰箱134台、洗衣机99台。

  70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以及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城乡居民从基本的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升级转变。近年来,手机、电脑、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数量不断上升。2018年,岱山移动电话用户26.47万户。

  百姓收入跨越增长,为居民消费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子女教育、住房购建装饰、医疗保健、通信工具等相继成为消费热点,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县全体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987元;全体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486元。

  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9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53万元,恩格尔系数为32.7%;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818元,恩格尔系数为34.6%。

  从无到有每年递增 发展大红包百姓领取忙

  70年的发展,正源源不断地通过一项项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的百姓。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提高,增进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首过去的70年,工资待遇越来越高,我们老百姓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居民刘亚娣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仅有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里还有保险、养老金、公积金,这些都让老百姓在看病、养老、买房等问题上有了保障。

  今年87岁的顾阿根是一位老渔民。从2015年开始,他拿上了每月420元的老年渔民生活补贴,让年老的他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在海上漂了一辈子,如今能享受到这笔生活补贴,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除了老年渔民生活补贴,顾阿根每月还能领到180元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以及30元的8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目前,全县共有25000多个60周岁以上老人领取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顾阿根的这些生活补贴,在收入结构中,属于转移净收入。

  近年来,我县社会保障的提标扩面,推动了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年,我县全体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6809元,同比增长11.9%,是四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感。同样,我县渔业生产中的惠民政策——渔民生产成本补贴的发放也使我县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受益良好,有利于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红利,提高生活品质。

  对比70年变化之大,市民纷纷感慨:饮食健康了,住房变大了,衣服更美了,交通更快了……从吃饱饭,到多挣钱,70年来岱山百姓用勤劳写就了一个个生活奇迹,用奋进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 陈兰兰 初审编辑:徐立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城镇落户新政 新居民更有“归属感”
我市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在岱...
知识产权宣传进企业 主动服务促发展
流动儿童融合活动走进怀慈小学
我县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
张文科调研督导党纪学习教育、群...
我县基层妇联执委工作入选市级优...
中医义诊进社区 健康服务“零距离”
青春献电业 文明争一流
2024年浙江省青少年女子排球冠军...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