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进
我国的丝绸之路缘起于我国丝绸的生产和贸易。而作为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作丝绸的国家,我国业已有五千年的丝绸生产史。在河南荣阳,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丝绸;1926年,山西夏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有养茧的茧壳;1958年,浙江吴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碳化了丝绒、丝带和卷片,据测定大约距今4750年。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文物中的丝绸制品就更多了,如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台西村东北的台西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人已掌握了将蚕丝纺纱加捻、织成后使之缓劲产生绉纹的纺织技术。又比如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尹湾汉墓出土的丝织物,完成了丝绸纺织到织锦成衣的全过程等。这些都是我国丝绸缘起和生产的有力佐证。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日、韩三国之间一衣带水的水路交往和通道开发的历史过程。从历史的维度,瞭望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丝绸之路主要涉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关于东方丝绸之路航线发展过程,业界也有大体的共识,即认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萌生于新石器晩期,殷商周时期开始探索。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而我国南方,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水行山处,善于舟楫航海。在我国古籍《淮南子》中就有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的开辟,也得益于越人的航海能力和技术。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士了6支木质船桨和1条“夹碳黑陶舟”,这些可以说明当时我们祖先早已开始探索水面航行事宜。
到了战国后期,我国的航海技术有了较快发展,出现了大型船只,春秋各国也借此拓展地域,特别是秦凭借其综合国力,力拓疆土,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朐县,即现在的连云港设立“东门阙”作为眺望海外、对外拓展的门户,并先后三次东巡,济沧海,观天下。于是才有了徐福东渡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新篇章。
在朝鲜方向,最早记载自周武王灭纣,封箕子到朝鲜。他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最早传到了朝鲜,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后来,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这已成中日佳话。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时中国的麻织物和麻织技术已传到日本。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也经海路东渡日本。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最早宋代贸易凭证存于日本大宰府的公凭,这份宋代的官方证明文内容是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日本贸易的记录。
通过徐福东渡的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及朝鲜半岛,中国文化随之大规模地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中医疗法、稻作文化等。中国文化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轫与徐福东渡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轫与徐福
综前所述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新石器时代,随着的技术的不断进步,至周、春秋逐步发展,到战国末期才初具维形。而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远洋航线的开辟,应该是秦汉时期,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徐福东渡。因为,不管是周初箕子封地朝鲜,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齐国人“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还是当时具有极为强盛航海能力和习性的越人,也只是“耕于海畔”,靠着海岸线航行,至多顺岸至当时的朝鲜,还未能穿越对马海峡,远航目本。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具正式意义的固定、越海的航线,还未开展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也就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于后来兴盛的唐宋和明早期以及后来衰落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本与其他地区同步并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我国关于徐福东渡的史料传承较少,正史中除司马迁的《史记》做了概要性的描述以外,东汉的《汉》、晋陈寿的《三国志》、南宋范晔的《后汉书》曾有记载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迹,一鳞半爪,且不出《史记》内容的窠臼。书中所说徐福到过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莱、方丈等地,均是虚无缥缈的地方,历来未有确切的地域和守正的位置。而“徐福东渡”一直以传说作为研究者议论的话题,虚虚实实,成为浮于中、日、韩三国史学界的棘手“谜案”。但又是游离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热门话题,徐福东渡传说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近年来,徐福东渡从传说逐步走出迷雾,再现历史面容。我国政府也于2008年6月将浙江慈溪、象山地域流布的“徐福东渡传说”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后,江苏连云港、山东龙口等地也相继加入保护该项目扩展性名录中,进一步明晰了“徐福东渡传说”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逐步从坊间传说走向了正史。
(二)徐福遗迹寻踪
研究徐福是否是我国东方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其人和现有的徐福传说和历史遗迹。遵循这个脉络,我们可以追溯关于徐福历史痕迹。在此期间留下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有关徐福的历史传说和遗迹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在我国国内东亚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的蓬莱、威海、龙口;江苏的连云港;浙江的慈溪、象山等地。
1.中国。
中国东部沿海区域是徐福传说和遗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的象山、岱山;江苏的连云港;山东的蓬莱、龙口、威海和河北的千童县等地。
(1)浙江象山与慈溪。在宁波的象山地区留有与徐福有关的传说和遗址。象山蓬莱山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地,历代《象山县志》《宁波府志》都记载了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一史实。此外,还留有蓬莱山、徐福登陆处、丹井、唐蓬莱观碑、石屋、蓬莱观、徐福古道、樯头古渡、大雷山秦始皇庙、船倒山、新罗岙等历史遗迹。
在宁波的慈溪,留有达蓬山“秦渡港”和岱山东沙角的“海天一览亭”,这些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有关徐福东渡的珍贵历史遗址。浙江省慈溪市的三北镇也被研究者称为“徐福镇”。
徐福东渡是浙江慈溪市象山县地方民间传说之一,它与当地的诸多遗迹联系在起,成为不可多得的关于徐福的史海钩沉。2008年6月7日,徐福东渡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古称海州,又称朐县秦汉时期建有朐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至前210年)先后多次东巡过此,设有东门阙,作为我国对海外开放的门户。连云港与徐福关联的传说和遗址众多,主要有徐福祠、秦始皇下驾沟、大王坊造船地、秦山岛、秦山神路、李斯碑、秦东门等。2011年5月,江苏连云港的“徐福东渡传说”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的扩展性目录。
2.日本。
在日本各地,据统计,有关徐福遗址有20多处,传说地有50多处。另有统计称,日本如今有徐福墓5座,祠庙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莲莱”的山有13座。如佐贺县诸富町有徐福上陆地,和歌山县新宫市有徐福墓和许多祭祀徐福的神社,山梨县富士吉田市有徐福鹤冢,宫崎县延冈市有徐福石等。特别是在每年4月27日,佐贺当地都要举行为时3天的“徐福大祭”,这是日本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祭典。佐贺平原是日本稻作的发祥地,日本人深信这些农作技术是徐福传给他们祖先的。每年秋收后,当地居民要以“初稻”奉献金立神社。
由于徐福活动多泛舟于海上,在陆域范围内也是居于滨海,随着我国沿海区域地理海岸的演进,2000多年的海岸成为内陆陆地,比如秦代时期的朐县港口,早已在1855年前后淤积至数十公里以外的区域,原来的地理状态早已不复存在了。由于海水侵蚀,秦汉时期的文物遗址早已浸透在海水中,再想发掘原有的遗址几乎毫无可能,而远海、深海沉积的船只和遗物也未能发现,这些均有待于后人再行考证和发现。
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也可以发现,我国和日本、韩国关于徐福的传说是有规律可循,基本流布在沿海区域,且传说传承的内容和时间均基本沿着徐福可能东渡的航线相向而行,构成了幅徐福东渡的航行线路图,为徐福东渡的史实客观上提供了的有力的历史佐证和大致史实轮廊。
(三)徐福东渡航线辨析
假如,徐福确有其人,并且确实率领船队东渡扶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徐福东渡的线路是如何的?
从目前专家研究的成果来看,分为南线说、西归说和北线说三种。南线说认为:徐福从江苏连云港或者山东登州起航,至浙江宁波的象山一带,徘徊数月,然后储备物资,再次远航,到了冲绳、琉球群岛,再跨越对马海峡,至日本九州一带登陆,并沿着日本海岸线再度航行,形成了多个登陆地的线路。北线说认为:徐福是从山东登州、龙口或江苏连云港起航,直接北上至河北沧州盐山县一带,稍事修整,接着顺着渤海湾至韩国济州岛、南海郡等地巡游,接着跨越对马海峡达到日本九州佐贺有明海一带登陆,并沿着日本海岸线再度航行,形成了多个登陆地的线路。三是西归说。即徐福从我国宁波的会稽或者句章港口起航,先直接至韩国的济州岛,登岸休整、徘徊数月,然后再次出海,跨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佐贺有明海一带。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徐福确实东渡;徐福最后确实到达日本是不容置疑的了。
现在,“海上丝路”大家约定俗成的结论是采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认为这是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轫的点睛之笔。
事实上,我们发现:在目前徐福东渡的航线线路中,浙江会稽、句章、江苏连云港、山东蓬莱(登州)、龙口等城市与越人泛海顺岸航向的线路是如出一辙,一脉相承的。而且在我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关于徐福的记载说:“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徐福东渡前后的活动区域与越人有关。
在我国著名学者金开诚主编的《海上丝绸之路》书中,从地理和海水流动原理闻述了可能出现的北方丝路航线。书中写道:秦汉时期,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经略岭南,只是当时南海贸易及航线的详情还不太清楚。但是那时,已经有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出海寻药的故事。书中还说:至于与日本的交往,最早是从朝鲜半岛南岸靠对马暖流与间工寒流在日本海南部交汇而成的左旋海流为动力……当时的航线可能是从朝鲜半岛南端越海,中经对马、远瀛(今冲绳)、中瀛(今大岛),到达筑前胸形(今九州宗像)的横渡朝鲜海峡的航线,在《日本书纪》中称之为“北海道中”或“道中”航线。可见假如徐福东渡日本,那么走北线经过当时的朝鲜,再去日本是最为合理推论的线路。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论:当年徐福对于越人航行海上的史实早已耳闻目睹,认为是否可以先行出海考察,顺着当年越人北上琅琊的沿海航线南下,至浙江宁波象山和会稽一带,盘桓数月,寻求航海的方式和线路。在再次向秦始皇报告后,秦始皇又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继续顺岸巡航,看是否能够发现秦始皇需要的东西。或是,未能发现海上神山和仙药,然后又回到东渡起点江苏连云港或山东登州、龙口一带等待机会。
公元前210年,正值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又召见徐福,询问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情况。徐福无奈,则谎称海上仙药有大鱼守护不能得到,需要再增加财力和人员,才能跨海远航,寻求仙药。在获得补给后,带上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再次北上,沿着海州湾顺岸航行,至山东胶州湾、辽东渤海湾,接着至朝鲜济州岛、南海郡等地,收集民情,交易商品,增加补给,再穿过对马海峡,至日本九州有明海一带,终于登陆日本,完成了东渡扶桑的丝路航行。至于是否是想在哪里做王不归,或是贪图安逸或惧怕秦始皇的暴政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徐福开辟了我国东海航线是不争的事实,也可以将徐福东渡视为我国东方丝绸之路的开山之作!
三、徐福东渡的意义
首开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集人文、经济、商贸、科技交往为一体的航海大通道,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保障,而且从其基本内涵上来认定,还必须是有一定规模的船只数量、固定的航线线路、批量的商贸交易、跨越海洋的距离和成熟的续航能力,这五者是缺一不可的。而在徐福东渡之前,不管是箕子赴朝鲜,齐人顺岸航行,还是越人泛海都是不能同时具备这五个要素,也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开辟我国东方航线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只有待到徐福东渡,才有使得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完了萌发的历史历程,成为真正意义的、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久之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一书中载亶洲与会稽之间的海上交往,假如没有徐福东渡,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不只一条,而是有东方航线、南洋航线和西方航线。许多专家认为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才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主要是西汉时期,南方的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而我国《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记载是可见的有关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假如我们将秦代初期的徐福东渡定义为我国东方航线的发轫之作,那么,这一时间比南洋航线的形成足足提前了200多年,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徐福东渡是一次集团性的、规模性的跨海远航活动。根据目前的史料推测,假如采用风帆式的航海工具,其渡海的人员至少不会低于4000人,船只大约在50~80只左右,航海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续航航行的距离不少于2000公里。特别是在当时的船只续航能力弱,船只承载能力差和后续毫无供给的极为困难和艰苦的情况下,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跨海远航,实属不易。此次航行也一定积累了大量的航海经验,为后来开辟新的直航杭州湾、宁波等地和更远的南洋航线、西方航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