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稳粮保供的核心区,确保其种粮属性是实现全年农业增产丰收、保障市民“米袋子”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安全保供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种粮效益较低、土地流转租金提升较快等原因,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非农化”面积不断扩大。为此,我县以农业专班为依托,建立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乡镇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全力推进“非农化”整治工作。
其中,县资源规划部门牵头,对违法违规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农业农村部门严格规范对承包地及土地流转的管理;相关乡镇负责具体实施,形成坚实的组织领导力和工作合力。
“结合相关调查成果,我们对县域内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粮食功能区非农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县资源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排查,我县现有粮食功能区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4个地块约415亩存在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的现象,已按照“一案一档”形式,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清单。
“到7月底,我县共有40亩原遭破坏的耕地进行了整改复垦,重新恢复种植功能。”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对承包到期非农化项目实行自行复垦整改工作;对经济效益一般的项目,通过协商并补偿损失的方式,提前收回复垦。
为确保问题彻底解决,我县还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日常巡查、信访途径、媒体报道、12345平台等方式,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及时掌握、梳理、汇总用地方面存在的违法问题线索。
“通过落实‘田长制’,确保责任落实田田到人。”该负责人称,我县还充分发挥科技作用,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技术,从严执法,营造“逢违必拆”“露头就打”的氛围,遏制新的违法行为发生,全力打好非农化专项整治“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