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岱山支站
乡镇巡礼:
 高亭镇  衢山镇 东沙镇 岱西镇 岱东镇 长涂镇  秀山乡

 新闻热线:0580-4406519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文化  >  岛屿文化

探访杨家弄84号
 
http://www.daishan.com  岱山新闻网     2020年12月29日 15:02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去杨家弄是在清晨,说那里有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旧居。海盐作协吴主席热情为我们导引。

  杨家弄穿过层层民房向北延伸,有点陈旧,有点凌乱,有点狭长,有点逼仄。依稀感觉这是有点历史和故事的巷弄,有点老海盐的气质。路两边墙面那些或画或文字的宣传,似乎氤氲着绵延至今的过往时空。百十米的路似乎在穿越一段历史。过得一道横壁,路道豁然开阔,路西挺立一幢古式房屋,朝东是高高的灰砖山墙。门牌表明这是杨家弄84号,是距今一百八十多年的汪家旧宅。余华童年旧居。山墙上有一白色标牌,写有“海盐县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点”五字红色醒目。沧海桑田,汪家旧宅从六七十年代的11号变为了84号,杨家弄在延伸,新的房舍在兴建,而老的在拆除,在改建,“保护”,才有可能留住一段历史。

  这个老宅还住着人。吴主席敲开山墙边钉着84号门牌的被太阳晒得灰糊且开裂的木门,我们鱼贯而入。

  这是一个楼阁式南面带天井的封闭宅子。内院并不大,却也花木俱全。一楼有木结构回廊,是典型的江南中等富裕人家的院落。左右厢房与正房连成一体,形成了“凹”字型房盘。南面一堵高墙与房舍围成天井。那堵高墙大概是隔墙,中间似有一块与整个墙体色彩不一的门洞状块,上面有微微突出的门梁石,看来这里曾是门洞;前面,应该还有起码一进的房舍。如今前面是一幢高楼住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样式。这些印记如创伤,似乎暗示着汪家旧宅有过坎坷和无奈。

  为我们开门的旧宅主人,年逾古稀,听说曾是海盐中学老师。汪先生引我们登堂入内,上楼观看。

  木梯在厅堂后面。踏狭窄的木楼梯而上,上面的楼板满是缝隙和破洞,露出点点亮光,踏上去吱吱发响。楼上很暗。白天都暗黑。大概是天井狭窄,前有高楼,太阳照不进来的缘故吧。汪先生指着楼上东边的厢房说,余华家曾住那里。那里的花窗紧闭。我们抬头细探,还是看不清花窗玻璃里面的景象。

  曾闻,余华上幼儿班时,他父母工作都很忙,没空去接他回家,就叫他哥哥去接,“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带我回家,可是我哥哥经常玩忽职守,他带着我往家里走去时,会突然忘记我,自己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玩耍了,那时候我就会在原地站着等他,等上一段时间他还不回来,我只好一个人走回家去”。(余华在散文《最初岁月》)四岁开始就从医院顺着杨家弄回家。杨家弄和汪家旧宅自然是最初的岁月印记。

  平时,父母工作忙,就把他和他哥锁在汪家旧宅他家的阁楼上,他们常扑在窗口,看外面的景色。这是余华童年阁楼的一个生活景象。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童年的罗兰,坐在门槛上,看向勃艮第的田野,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望着天,挥着手臂”,展开想象,命令云彩。听说余华只是长时间地扒在窗户上,看下面的胡同和胡同中来往往的人,看田里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

  我不知道当年的余华有没有像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在童年就生发艺术的理想,如说那时就有创作的意向,倒觉得有瞎说之嫌。但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却成为他后来的创作钩沉的基石,读他的小说,能依稀感到杨家弄或是汪家旧宅的元素。他的短篇小说《命中注定》,写的是一起谋杀案,竟然直接以汪家旧宅为发生地点;“被母亲锁在房中看胡同”,是后部分回忆“30年前”的主要情节。这就是童年的经验与创作之间的关联。余华说:我的灵感在海盐。他还说过,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今后的写作方向。

  我们想进入余华的房间。可是汪先生告知说,去那房间得从另一个楼梯上去,那里门锁着。看来这些房间不在汪宅主人管理范围。

  余华的父母先后从杭州调来海盐,双双在海盐县人民医院工作,应该可以享受县房管委分配的住房。入住杨家弄11号(即今84号)汪家旧宅,应该是房管委分配,而不是他们向汪家租赁。这中间的因由,一言难尽。这让我想起曾参加北京《诗刊》社第一届青年诗会的诗人作家孙武军曾住过定海北大街83号的当代文史大家金性尧家宅“金家老屋”。尽管门口也有市“文物保护点”的牌子,可现在荒芜败坏紧闭着门,不见保护维修,这中间有太复杂的因由。想来余华家搬离后,此处一定又分给他人。最后分得的人,不愿再在这阴暗房舍住下去,买了新房,老房子就关门落锁了事。历史的某个纠缠总会撂下些许后遗症,就看后来者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去破解……

  从四岁到1971年读四年级时,他家搬到医院职工宿舍,余华在此生活了十来年。可我们不能进入那房内,去扑在窗口感受一下余华当年的感觉,有点遗憾。

  从阁楼下来,抚摸那梁柱,虽不粗大,但挺拔笔直,质地坚实;与门窗的精构细雕相一致。红黑的漆色,经岁月洗刷,少了光泽,但色彩厚实老到,没有斑驳的脱离,纯然与木质一体,连拼接的纹路都看不出。这建筑可谓精细、精巧、精美、精致,似江南习习的春风细细的春雨,让人生出古旧的宁静而温馨的乡梦。

  告别时,汪先生和善的脸上是淡淡的笑。他慢慢合上那扇边门,似乎也关带着暗黑、宁静,寂寞、神秘的一个时代景象。同姓兄弟在这祖上的旧宅,淡然地、宁静而寂寞地守护着,这是作为后辈的一份情怀。而看不出他儿女、孙辈们在此活动的影子。他们一定跟着时代的发展,住到了别处新建的高楼去了吧。

  路上,看到有好多房子墙上写着大红的“拆”字,而汪家旧宅成为“文物保护点”,固然有这老房子建筑有特征的原因,但与余华童年居住过更有关联吧。相信杨家弄84号的汪家旧宅迟早会成为海盐近现代建筑历史与余华创作文化的真切而生动的展本,从而让历史的沉香伴着时代的书香漫扬传播,似锦似绣,绵绵不绝……

 
来源:岱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汪国华 初审编辑:刘王明 责任编辑:陆双燕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岱山中学一学子入选“英才计划”
诚信经营 为文明添彩
“岱马”开赛在即 酒店住宿预订火热
医疗救护应急演练 为“岱马”保驾...
我县全力推进新一轮水利民生除险...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岱山县经信局在绍兴银行岱山支行...
保护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海盐晒制工...
“助残月月播”活动助残疾人创业致富
强化消防培训 严守校园安全
 

关于我们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11号 浙ICP备20005816号-1
电话:0580-4406519(FAX)
岱山县委宣传部主管 岱山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