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九江银行彩礼贷宣传海报在网上流传,引起各方热议。海报上明确显示,该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一年,年利率低至4.9%。申请附带有条件,其中一条为“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在广告宣传中还特别凸显了这么两句:“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这款“彩礼贷”产品,传递出腐朽、落后的价值观。
作为地方的金融机构,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宣传推广特色化、人性化金融产品,从而实现盈利,这无可厚非。但各类金融产品的推出不可逾越道德、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线。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开拓金融新产品、谋求自身利益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恪守社会责任。九江银行高调推出“彩礼贷”,岂不是迎合并助长了天价彩礼的陋俗?这种变相宣传攀比从众的婚嫁风、变相鼓励高彩礼的陋习必须移,歪风必须刹。对逾越底线的行为,既要道德谴责,还要依法惩罚,缺一不可。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各银行纷纷创新产品和服务,相继推出消费特色产品,在线上线下通过各类花式营销布局消费贷领域。目前“彩礼贷”“婚庆贷”“墓地贷”“二胎贷”等进入人们视野,面对种种银行奇葩贷款,即使银行“属于正常的传统消费贷款,似乎也不能消解舆论的质疑,引发了网友对银行“陋俗贷”的反对、指责和炮轰,在这个饱受诟病舆论聚焦之下,“彩礼贷”相关信息已撤回,该产品迅速夭折,“墓地贷”也已经暂停。“彩礼贷”之所以引发多方负面评价,是因为该产品的名称涉嫌引导人们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同时容易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笔者很惊讶,有那么多贷款市场可以开发,为何银行偏偏喜爱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陋俗经济”金融产品。在全社会痛斥和整治社会陋习的当下,银行公然宣传或推出违背了公序良俗的产品,是不是该给“合法合规”包装下的奇葩贷款立立规矩。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治理像“天价彩礼”这种助燃民俗歪风的社会陋习。去年5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有公布,“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和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治理。今年元旦起实施的《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近年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消费产品,需要政府治理、群众自治和监管部门压实责任,遏制盲目消费之风,共同对陋俗说不。各级党委政府有必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而广大消费者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健康消费观,理性消费,量入为出,提高自制能力,纠偏畸形消费行为,远离过度借贷的营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