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均已进入不折不扣的老龄化社会,亟待做好养老服务这篇民生大文章。
应对老龄化,既要支持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发展覆盖城乡老年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也要发展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相关的制度体系会逐步健全。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中国人最原始、最朴素的幸福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富裕的老人对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养老模式已然无法满足。众所周知,“养老服务行业”不仅仅是给老年人喂饭、洗澡、洗衣服、看护等简单的伺候服务,它也需要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护理知识、医药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必要的专业服务。只有既提供“伺候服务”,又提供“专业服务”,这样的“养老服务”才是周到的、全面的,老年人才会更满意、更幸福。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乡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问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应该看到,老年人已成为全社会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需要政府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多种型态的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养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做好养老服务这篇民生大文章,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周密的“适老化”养老计划。在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还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在不断扩大社区养老覆盖面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新途径、新方法,使老年人都能够有所依、有所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老人衣食无忧后,仍面临看病和养老困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有待改善、提升。
诚然,老龄化社会,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兜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只有将制度庇护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高龄劳动者晚年的生活图景,才会充满生机和温暖。同时应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社会孝文化氛围,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创造条件,营造亲和空间,增强老人的社会归属感,建设和谐舒适的心灵家园。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正在老去。当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就需要作出积极的制度响应,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拥有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