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参加研习团、夏令营等活动愈发受到家长的青睐,尤其在中小学广为流行。随着暑期的到来,不少家长选择花费高价报名研学活动让孩子前往博物馆、高校校园、旅游景点等地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但实际上,许多打着“在旅行中学习成长”名头的研学活动,连基本的学生安全和游学质量难以保证。
有些研学营宣传的进清北校园实则只是在门口溜达一圈,甚至玩文字游戏用清华科技园、清华艺术博物馆等“平替”来糊弄孩子;有些配备的导师缺乏教学资质,硬件设施不合格,组织混乱,学生被带领着奔波在规划不合理的研学线路上,堪称糟心之旅;有些则本末倒置,忽略学习与实践,反而拼命拍照打卡,试图用照片营造出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博得家长欢心......结果就是孩子既没有收获知识,也没有感受到乐趣,导致游学的本意被扭曲,成了部分人敛财的工具。
整治研学旅行乱象亟需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早在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明确要求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承接开展活动的机构必须是专业、有资质且合规的研学机构。但目前研学游行业鱼龙混杂,一方面要制定更加具体的规范细则,对研学机构的资质严格审查,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文旅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协作,明晰责任划分;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机构把好关,向学生家长普及相关知识并适当给出建议。
不仅如此,家长要理性、科学的看待和选择研学活动。不法研学机构就是利用家长育儿焦虑的心理钻空子,以一锤子买卖牟取暴利。父母要明确孩子参加研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填补假期的空白,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探索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但研学旅行不是灵丹妙药,幻想通过研学收获巨大进步是不现实的。归根到底,还是要结合孩子年龄段和自身学习能力,同时尽可能了解项目组织者或相关机构的背景和专业资质再进行选择,避免“踩雷”。
研学旅行在我国是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和规范体系尚不成熟,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执法落实到位,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推动研学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既游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