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制盐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岱盐以其色白、晶匀、质好、味鲜而成为贡品,有“贡盐”之称。这里,拥有着众多与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林文华,盐雕工艺的传承人,他将海盐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盐雕作品。
走进位于东沙古镇的盐雕工艺店,一排排神态各异的盐雕进入人眼帘:威武霸气的公鸡、鲜活灵动的乌贼……让人感叹匠人的巧夺天工。这些盐雕全部出自林文华之手,其中,他最满意的作品当属12生肖。“12生肖比较受小朋友欢迎,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林文华说。
今年七十多岁的林文华有着近十年晒盐、制盐的经历,当得知盐雕工艺需要传承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岱山有‘贡盐’的美誉,如果能用盐做一些东西那不是很好吗?”从此,林文华便与盐雕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盐是易溶、易碎的物质,把它雕刻成型决非易事。但林文华认为,再难的事情只有专研了才有成功的希望。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培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林文华终于制作完成了第一件盐雕作品。“第一个做的是小白兔,印象比较深刻。”林文华介绍,盐雕是一种利用盐结晶的特性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形式,需要经过原型设计、雕琢、铸磨等近十道工序,“先把盐放进模具压实,各个角落都要到位,压实压平后放进烤箱,拿出来稍微冷却一下就可以开模了。”林师傅一边说,一边示范盐雕的工序和要点,每一个步骤都透露出他对这项技艺的深厚感情。
林文华几乎每天都守在店里,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盐雕制作。“盐雕作品有大小,用的盐也有多和少,比如说那条鱼,用的盐最起码有半斤,放模具都要放好久,对精准度要求非常高。”林文华介绍,闲暇之余,他还会向游客介绍盐雕作品和背后的故事。“一些游客对盐雕很感兴趣,他们会询问得很详细,我也会尽可能的去介绍,希望盐雕能成为代表岱山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林文华补充道。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林文华意识到,盐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并吸引更多的受众。于是,他逐步尝试在盐雕中融入一些色彩和其它元素,赋予白色晶体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比如草坪用绿色,把鸡的尾巴做成粉红色,这样可以使盐雕作品更加立体,更受游客欢迎。”林文华说。
如今,林文华的盐雕作品已成为独具海岛特色的一款旅游纪念品。林文华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将继续发挥所长尽其所能,用非遗技艺弘扬岱山盐文化,为盐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