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是传统盐区,2005年起实施盐田废转。为解决土壤盐渍化、淡水资源匮乏等问题,2017年以来,舟山市规模最大的盐田复垦项目——岱西火箭盐场作为“试验田”实施综合改造。如今,撂荒多年的盐田实现华丽转身。从盐碱地到丰产田,从闲置地到产业园,海岛农业加速“破圈”,涌现出一股澎湃新动力。
日前,位于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水稻种植田喜迎丰收,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辽阔的田野上,收割机在稻海里来回穿梭,田间地头一派好“丰”景。种粮大户汪夏华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今年粮食的产量比较理想,亩产约1000斤。”
从2018年开始,汪夏华在岱西盐碱地试种水稻,面积从最初的80亩发展到如今的1300亩,规模不断扩大的底气来源于盐碱地改良成功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汪夏华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前前后后投入200余万元,购买了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从育秧、插秧、翻耕、收割到烘干入库,所有的环节均为机械化操作。”
岱山地处海岛,人均耕地面积约0.3亩,不到全国水平的1/4,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由于制盐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盐民老龄化,传统的海盐工艺已逐渐丧失优势,大量盐田闲置,盐民及周边村落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
“向盐碱地进军,向盐田要粮食。”2017年,面积约7000亩的岱西火箭盐场集中垦造耕地项目开工。针对岱西火箭盐场土壤颗粒小、密实度高、透水性差等问题,各农技团队通过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使区域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10克/千克以下提升至15克/千克以上,部分地块水溶性盐含量从1%以上降低到0.3%以下。同时,针对海岛县可用水资源短缺、蓄水工程规模有限的现状,技术人员在水田区域中实施低压管道灌溉、微咸水低成本淡化等盐碱水综合利用项目。
经过7年的开垦,曾经寸草不生的海滨盐碱地改造成了亩产千斤大米的良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共完成盐碱地复垦6600余亩,其中水田2400亩,是舟山规模最大的盐田复垦项目。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副主任张浩告诉记者:“海岛土地面积的挖掘空间不多,提高亩均单产是县农业农村局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明年,岱山预计大面积推广机插水稻、机插油菜等措施,期待火箭盐场粮油平均亩产有质的跃升。”
岱西火箭盐场除了开展土壤改良、节水循环外,还通过无人农机、农业物联网等新质生产力,打造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海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在农业产业园西兰花种植区内,运营方周理达正操作一辆长达百米的自走平移式喷灌机开展作业。“产业园20万元以上的农机设备约20台以上,包括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和植保无人机等。有了这样一套智慧农业系统,我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周理达说,通过智慧化、数字化赋能,他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园区内上千亩土地。只需轻轻点击手上的智能设备,依托分布在田间各处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土壤湿度、土壤盐分、气象数据、虫害种类等信息一览无余,为农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参考。
走进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蓬勃生机扑面而来。无土栽培的蔬果层层叠叠铺展着,品种多样的农作物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火箭村村民王燕芬正在给小番茄苗进行整枝等工作。在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带动下,周边村民也找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机会。
目前,产业园内建设了可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粮油—蔬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5亩自动化蔬菜育苗工厂、15亩智能玻璃温室、150亩连栋大棚和250亩未来农场,集成展示自动化农业设施设备、种植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无人驾驶农业生产机械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张浩表示:“我们打算从一粒种到一盘菜,实行全产业链布局,不仅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改进,还包括产业链的延伸、延长,以此提高农业附加值,让农业产值得到跃升,最终通过科技带动全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总结实践“千万工程”海岛经验,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岱山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现代农业更高峰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