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与发展的进程中,“形象工程”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毒瘤般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能,成为阻碍地方健康发展的顽疾。以河南息县的“人草大战”为例,本应为了提升环境质量、服务民众的行动,却在执行中偏离了轨道,异化为一场为迎接上级观摩检查的闹剧,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引发了网络舆情,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与警醒。
一、“形象工程”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
“形象工程”往往追求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以看得见的“政绩”迎合上级检查或外界目光,却忽视了实际效益和民众需求。像息县的“人草大战”,主干道两侧野树杂草被要求精准控制留茬高度,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只为营造短期内的视觉效果,而未从长远的生态、民生等角度考量。在其他地区,也不乏建设豪华但使用率极低的市政设施、大搞不切实际的城镇改造项目等,这些工程看似“高大上”,实则华而不实,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未能真正给民众带来实惠。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衣肆意蔓延。各类政务APP、工作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层干部被要求在众多平台上频繁打卡、上传工作照片、重复填报无意义的数据,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这些“指尖动作”上,而真正用于实际工作的时间却被严重挤压。许多干部沦为“手机的奴隶”,忙于在虚拟世界里制造工作痕迹,却无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困难,解决实际问题。
二、根源剖析
从思想根源上看,部分官员政绩观扭曲,“官本位”思想作祟,将个人仕途发展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认为有了“漂亮”的政绩就能获得晋升机会,因而热衷于打造能迅速吸引眼球的“形象工程”。而在面对上级压力和考核时,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企图通过形式上的迎合来敷衍塞责,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制度层面,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是重要因素。当前一些考核过于注重表面成果和量化指标,缺乏对工作实际效果和民众满意度的深度考察,使得地方官员为了达标而不惜采取形式主义的手段。同时,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对于“形象工程”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发现、惩处力度不足,导致其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整治路径
首先,要重塑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官员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用于为人民谋福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上,摒弃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虚荣的错误思想。可以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教育活动,结合正反案例,让官员在思想上筑牢抵制形式主义的防线,从内心深处激发其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精神动力。
其次,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和民众评价机制,不仅看“显绩”更要看“潜绩”,注重工作的长期效益和群众的真实感受。加强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对政府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查,防止资源浪费在无意义的“形象工程”上。同时,规范政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平台,精简不必要的程序和任务,确保基层干部能够从繁琐的“指尖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再者,强化监督问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利用网络平台、举报电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身边的“形象工程”和形式主义行为进行监督举报。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不打招呼、不定路线,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责令整改。对于顶风作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形式主义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形成有力震慑,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整治“形象工程”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发力。只有坚决摒弃这些不良作风,才能让行政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的满意度,营造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