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一船厂码头,随着汽笛声划破长空,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浙岱渔养60001”正式命名交付。这艘由我县企业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改建的“渔业航母”,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正式迈入“通海时代”。
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滢介绍,该船型是中国首创的特殊船型,具备远洋航行能力,可跨海作业至东南亚、俄罗斯及公海区域。作为全球首艘通过中国船级社完全入级认证的通海型养殖工船,其拥有20余项国内外专利,定义了养殖工船国际技术新标准。
这艘由散货船改造的“智慧牧场”总长225米、型宽32米,设置7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船体独创5个“会呼吸的养殖舱”,18.5米的深舱两侧各开有32个进水口,底部设有4个排水口,通过波浪能实现24小时自然换水,构建“准野生”生长环境。同时,船只既保留了远洋船舶的抗风浪本事,又安装有智能养殖“大脑”,管理精准投喂、自动起捕及灾害预警等,实现“船载舱养”智能化、工厂化。船上配备一系列先进养殖和监控智能系统,实现“水、氧、料、光、污”五大养殖要素的智能集中控制与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养殖环境,保障鱼类的生长质量。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指出,该项目是浙江舟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船舶集成养殖、捕捞、加工、冷藏功能,交付后将开展马面鲀养殖,通过南北转场实现一年三季高效生产,预计年产2800吨、产值超1.2亿元。
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拥军透露,下一步将重点养殖大西洋鲑等高端冷水品种,计划再改造3艘17~20万吨级远洋货船,形成60万吨养殖水体规模,同时建设陆上配套设施,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从鱼塘到网箱再到养殖工船,从陆地到沿海再到深远海。我县正以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远洋捕捞”向“远洋牧渔”转型,为全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助力“蓝色粮仓”建设向深蓝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