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高温炙烤多地,郑州地铁一则开放人防工程供市民纳凉的举措引发网络热议,被网友赞为“神仙操作”。35处人防便民服务点敞开大门,配备桌椅、书籍、饮水、防暑药品乃至娱乐设施与人防知识展区,成为酷暑中的一方清凉绿洲。市民在此惬意休憩的场景,迅速成为城市公共服务温情脉脉的生动注脚。
此景精准映照了现代城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层理念。从“人防工程”到“纳凉驿站”,这一身份转换的“妙笔”,在市民的切身感受中,它天然承载着“雪中送炭”般的关怀与“宾至如归”的舒适感,直指公共服务最核心的价值——回应民生最迫切、最细微的需求。这种将设施潜能发挥与民生痛点精准对接的策略,模糊了“资源利用”与“人文关怀”的界限,却清晰勾勒出治理者的用心。
深化此类惠民实践,亟需在“空间活化”、“服务升级”与“共治共享”三端着力。一方面,强化空间转化的制度保障与前瞻规划,对具备“平急结合”潜能的公共设施,如人防工程、闲置场馆等建立常态化、可推广的转化机制与标准,从源头拓宽惠民服务的物理载体,挖掘城市“沉睡资源”的民生价值。另一方面,提升服务供给的精细度与感知度,从满足基础避暑需求,向提供文化浸润、健康保障、应急支持等多维服务进阶,推动公共服务从“粗放供给”向“品质体验”跃升。同时,培育公众参与的责任意识与文明自觉,鼓励市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主动维护环境、遵守秩序,形成政策善意与公民素养的良性共振,让公共空间成为文明培育的温床。
郑州地铁的“神仙操作”热度终会随气温下降而减退,但其开辟的纳凉空间或将持续开放,而那些曾为市民带来片刻清凉与慰藉的人防工程,已成为城市治理转型最温暖的注脚。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城市管理者责任担当与人文情怀的一次次具象化表达。
步入这些特别的纳凉点,那是城市对居民无声的告白。守护这份空间的开放与服务的真诚,就是守护宜居城市的基石与人民幸福的底线——这份守望,是城市温度应对酷暑的胜利,亦是现代治理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