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我们的家乡——海岛岱山同样硝烟弥漫,日寇的铁蹄践踏这块土地,海岛人民不屈不挠,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今天起,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岛城抗战记忆》系列报道,为你揭开属于岱山人民自己的抗战记忆,还原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家国故事。
出生于1914年的张阿英曾是东沙镇人。此人生性耿直,且足智多谋,颇有魄力。在岱山至今传颂的布褴旗故事,就和张阿英有关。《岛城抗战记忆》,今天讲述东沙角妇女智斗日寇的英勇故事。
布褴旗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彼时,中华民族深处日伪统治的阴影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素有“蓬莱仙岛”美誉的岱山,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也变得满目疮痍,民众沦于牛马不如的悲惨境地。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做做汽车路,吃吃六谷糊,性命还在司令部。”这首民谣真切道出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心中的苦难与愤懑。
那一年夏天,东沙角的米行老板与汉奸、鬼子勾结,囤积居奇,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得挖野菜充饥度日。有个叫包文告的搬运工人,看着自己和同伴从外地运来的米,一石石背进仓库,仓库囤满了米,但老百姓却没有饭吃,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包文告的邻居张阿英这个妇女正直且大胆,包文告便想着与张阿英商量,晚饭后两人聊天说起,阿英米店的米很多,都搬进去了,但是老百姓没得吃,得想办法去买。”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岱山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林通屿说。
第二天一早,张阿英相邀几个要好妇女,一同商量如何智斗日寇。当天下午,张阿英便同另一妇女,举起用布褴(妇女烧菜时用的围裙)做成的旗帜,敲着火油箱子,走村串巷,从东沙小岭墩出发,途经桥头、泥峙朝北岙,再从大岭墩回来。
“姐妹们明天早上8点,到东沙大城门口等队,有布褴旗升着的地方,洋粉袋、钞票带好去买米。”当时的妇女就这样边敲边喊,林通屿说:“群众都很饿,听了一传十、十传百,都传开了,有米买高兴极了。”
翌日,大城门口果然挤满了一群妇女,张阿英一手抱着小儿子,另一手组织妇女买米队伍。此时,路过一顶坐人的轿子,轿边有4个伪兵,气势汹汹地要过去。张阿英当即挺身而出,“要过就钻过去,不过拉倒!”伪军们一看妇女们气势旺盛,只得从布褴旗下钻了过去。这一幕,鼓起了妇女们的斗志。
当时买米都要通过自治会。张阿英赶到自治会的时候,有个汉奸郁翻译就冲她们嚷:“你们妇女来做什么?”顺手掏出枪,“啪”地一声拍在桌上。张阿英说:“我们是来买米的。”郁翻译张嘴就回:“没有米!”可他一抬头,看到外面站了这么多人,形势不妙,立马转了个念头,应付道:“这样,三天后,我们去定海买谷回来,再卖给你们。”
“米有的,你们藏着不卖。”张阿英边说边奔向大门口,面向大家高喊:“饿煞否?”“饿煞嘞!”“钞票带来否?”“带来了!”“现在要买米否?”“要买!要买!”如此一问一答,群情激昂,郁翻译恼羞成怒:“到司令部去!”对张阿英来说,上日伪司令部还是头一次,尤其是身边还带着4岁的儿子,再看看石阶旁的大阴沟,心里更是忐忑不安。但回头一看,后面的百姓比之前多了几倍,这给了张阿英大大的鼓励。于是,张阿英就昂首挺胸,迈着稳健的步伐,朝日伪司令部走去。
“当时,有个腰挂长刺刀,脚穿长靴的日本鬼子走出来,问郁翻译这些人来的目的。张阿英很勇敢,软硬兼施,喊着大家饿不饿,要不要买米,大家齐口同声力量大,弄得日本人没有办法,答应第二天8点到邵昌米店(现东沙旅馆)给大家每人买两张伪币的米,大概有10斤。”林通屿说。
第二天“邵昌米店”(现东沙旅馆),开始卖米。群众都说,今天能买到米,全靠阿英冒着生命危险斗争的结果。
东沙妇女们扛起“布褴旗”买米抗日斗争,在岱山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十年来,一直流传在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