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族”大黄鱼作为岱山特有的水产品种,不仅深受食客喜爱,其鱼苗更成为海洋增殖放流的重要品种。我县利用海域地理条件,致力于大黄鱼的育苗、养殖,通过产研合作、创新养殖技术,促进大黄鱼产业发展。《实干奋进·向新前行》带你走进长涂叮嘴门网箱养殖基地,探访“岱衢族”大黄鱼的养成故事。
这天上午,一辆活鲜运输车缓缓驶入长涂叮嘴门简易码头,车上满载新一批“岱衢族”大黄鱼鱼苗,鱼苗将被投放于叮嘴门海域的深水网箱。
“这批鱼苗源自舟山市海洋水产研究所,品种特别优良,数量大概五六百条。它们属于野生子一代,在这里养大,然后再送过去做苗种母体。”长涂叮嘴门大黄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家豪介绍道。
小船过驳,我们跟随鱼苗的最后一段行程,踏上叮嘴门海域的网箱,这批从海洋(水产)研究所出来的鱼苗将在这里“安家”,用于生长习性研究。
叮嘴门海域小岛环抱,中间留出水道,半封闭水域条件成为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区。2016年,张家豪看好这片海域,先后投放170多个深水网箱,注册成立岱衢洋渔业有限公司,探路岱衢族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
“叮嘴门这里环境好,每天都是活水,水质很干净,养殖条件比较好。”张家豪说。
岱衢族大黄鱼是东海特有的珍稀鱼类,产于岱衢洋海域而得名,以肉质紧实鲜美而著称,上个世纪70年代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枯竭。随着岱衢族大黄鱼人工鱼苗成功,深水网箱圈养大黄鱼成为一大产业。然而张家豪的养殖道路却一波三折,“中秋节大潮期间,台风登陆岱山,当时我们的鱼马上可以上市了,一个潮水导致成品鱼死了五万条,价值几百万。”
面对困难,张家豪没有退缩,邀请专家多番实地考察、试验,最终通过加厚加深加宽加固挡流网,缓解水流过急问题。
张家豪说告诉记者:“整套养殖系统规模庞大,用碗口粗的绳子进行支撑。从那座山上起,包括边上四周都是锚泊系统,水下设施的投入也很庞大,要支撑这个设施不要被水流冲走。”
低温是黄鱼养殖的又一个难题。当地冬季海水温度常低于8摄氏度,影响大黄鱼存活。这些年,张家豪也曾尝试过循环水养殖试验池,控制水温,但效果不佳,转而采用“自然培育法”培育耐低温品种。
“舟山市海洋水产研究所跟我们一起合作研究耐低温的苗种。有一次我投放三千条鱼进行熬冬,到了第二年的下半年,养出了八十条,去年用这八十条鱼作母本产出的鱼苗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有耐低温的基因了。”张家豪谈起自己培育鱼苗满心骄傲。
试养暂养、遴选母体、攻克难题.......十年下来,在科研单位和政府扶持下,基地深水养殖空间扩展到5万立方米,年养大黄鱼50余万尾,产值近600万元。
“我们的鱼到这个月底就上市了。鱼好不好你看它尾巴,我们的非常完整,品质特别好!”张家豪说。
十年如一日专研网箱养殖,孕育“岱衢族”大黄鱼品牌。近几年,“岱衢族”大黄鱼搭上电商平台和低空经济的“顺风车”,鱼“跃”叮嘴门,“游”向大城市,成为都市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
张家豪说:“一定要把我们岱山岱衢族大黄鱼养成功,打响岱衢族大黄鱼品牌的名气。”
记者手记:返程的路上,我们回望那片海域,夕阳下,网箱被镀上金边,鱼群泛起粼粼波光,映衬起养鱼人的剪影......此时,耕海牧渔的意境被具象。张家豪将寂寞、困顿、希望腌渍潮汐里漫长发酵,让岱衢族大黄鱼重返“故乡”、栖息叮嘴门。或许,乡村振兴的动人图景,正是这些偏远角落默默的奋斗。实干者大抵如此——在风浪中扎根,在激流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