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海岛石居文化的模版
双合山最高海拔158.6米,为花岗岩或凝灰岩的石矿藏,所产石料质细而坚固。据说双合石宕原名三姓攀宕,为双合先民丁家、陈家、杨家所有。作为开采业,可能始于明代晚期,已有近500年历史。但从舟山各地留下的宋代古道、古桥、古碑刻来看,有可能还要远溯至宋代。而真正形成较大规模石宕的,据民国《岱山镇志》卷十九志物产“两头洞石”记载,是在清朝同治初年,开始只有十余宕,到了民国就有四五十宕了。还成立了公司,将石材运销上海等处。迄今形成的漂亮的开凿遗迹石景五十余处,石宕则有百余口了。
石板石条是舟山旧时重要的建筑材料,造桥、铺路、刻碑,大户人家用石板做宅门,石门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庭院、祠堂、庙宇等的墙基、石阶无不需用。可是这一块块有条有形、方方正正的石材是怎样从巨大的石岩上打磨出来的呢?
章凤池先生有篇文章介绍,原来双合山的岩石结构层次分明,石匠们只要按所需石板的大小三周(另一面已凿深)凿深石板厚度的“沟”,再从已凿深一面按所采石板厚度嵌入铆钉,铆钉嵌至一定程度,一块石板便“跳”出来了。然后把矿藏凿平,继续开采下一块。如此循环反复,层层“剥皮”,石潭越开采越深。
用心抚摸石壁残存的凿割纹路,穿越石壁的缝隙仰望这片隅天空,思想之路不由得被牵引到采石的现场。光亮的铁锤和凿子,闪烁着火星的弧线,悬自山顶的绳子晃晃悠悠……先人没有现代化的采石机器设备,都是用锤、凿、楔、锸等简易工具和担挑肩扛等原始方法将这些石材打磨端正,运往各地的。所以,采石方式与海洋科技密切相关。双合山的地质背景和石材种类决定了采石对象和采石场所,就地取材成为采石动机所体现的行为学原则,关于采石的历史则提供了采石文化的时间维度,而这些是研究采石文化的重要线索。
包括采石在内的海岛石居文化应是可以挖掘和扩展的舟山海洋文化的一个分支。双合石宕提供了一本天然的舟山古代采石掘矿的记录史册,一个石居劳作和生活方式的实物依据。
所以,除了对石壁奇观的赞叹,触及我们灵魂的还应有对采石工繁重劳力、采石技艺的敬佩,采石作为古代双合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海岛石居文化的模版,同样光彩夺目。